※  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案例 >> 正文
潍坊:复合残障儿童成长小组案例
时间:2013/9/16来源:点击量:

  一、背景介绍 
  复合残障儿童成长发展小组是由潍坊市儿童福利院4名孤残儿童梅梅、妮妮、红红、川川组成的,旨在提高儿童多方面能力的一个小组,它的性质是成长发展小组。 
小组成员背景介绍 
  梅梅,7岁的女孩,孤儿,先天性双侧小耳畸形,先天性双外耳道闭锁,孤独症,自幼在敬老院长大,2008年来到儿童福利院,通过观察,她听力减退,性格孤僻,不好与人交流,对人和事表现出冷漠,对学习不感兴趣。现在已被涉外收养。 
  妮妮,8岁,女孩,先天性左足血管瘤。内向,见到陌生人就躲在老师的后面,回答问题时低着头,若是做错了事情,自己就先哭起来了。她很善良,乐于助人,跟熟悉的人在一起时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虽然声音比较小,有时还喜欢“打小报告”,现在已被涉外收养。 
  红红,12岁的女孩,2008年入院,先天性面斜裂,右侧外耳廓缺如,听力减退。内向,孤僻,对学习不感兴趣,讲卫生方面比其他孩子要好一些,喜欢打扮自己,给小妹妹们梳各种样式的发型是她的一个乐趣。非常热心、善良,喜欢帮助工作人员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还经常帮助照顾孩子。现在已被涉外收养。 
  川川,10岁的男孩,2009年入院,精神发育迟滞,孤独症,性格孤僻,没有目光接触,不好与人交流,对人和事冷漠,几乎看不到笑容,对别人的问题通常是置之不理,不能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不喜欢和小伙伴玩耍,经常自己在墙角独处。 
  二、分析预估 
  (一)小组的组成原因 
  4位儿童具有一定的共性:从年龄来看都是有一定自理能力的儿童,并且都是孤儿,进入福利院的时间都超过了3年,对福利院的环境和工作人员都较为熟悉;其次4个孩子都存在认知、个性发展、环境适应、运动技能等方面的障碍,个案辅导后这几个方面改善和发展的效果有限。所以组成一个特色的复合障碍小组。 
小组成员面临的共同问题 
  认知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自理发育不全和认知上的障碍,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个性发展上表现出不健全,不同程度的有自卑、自私、冷漠等倾向,活动能力受限又存在一定的肢体残疾和运动障碍。总体来看合群性差、社会性发展不完全、人际交往能力有限、缺乏归属感和自信心。 
小组成员生态系统理论分析 
  首先从微观系统是小组成员的构成面对面的全通道式的沟通系统。这是最直接的也是形成团体压力和团体活动的动力系统。第二层是小组成员作为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构成的互动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从在这直接的、经常地带有引导性和目标性质的互动。第三个层面是活动小组与生活护理员之间的日常互动,反映成员日常生活成长发展的方面,第四层是与授课老师在课堂上面对面的互动,是小组活动很重要的一环。第五个层面,是小组成员与院中其他孩子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加强小组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最后最为松散的是小组与福利院为其他与福利院有联系的人群发生的偶然的、临时的互动。本案中社会工作者正是抓住了这几层面互动关系的不同特点对服务对象进行服务。 
  三、服务计划 
  (一)小组工作理念 
  助人自助、优势视角 
  (二)小组工作目标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每个人都有以下几种基本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归属与爱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二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童年的各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所形成的适应方式,影响并决定着个体在成人期对待他人的方式。根据以上理论制定了本小组的目标计划。 
  智能目标:学习汉语拼音认读及书写、学习常见的汉字、经典诵读、复述或讲些剪短的故事,认识常见的事物及识别用途。  
  社会适应性目标:能主动与他人交往,有基本沟通能力。 
  运动能力发展目标:能做简单的肢体动作,能坚持通过游戏和活动改善运动机能障碍,增强身体机能和协调性。 
  精细动作发展目标:能进行简单图形的绘画,模仿进行简单的折纸,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手工作品的制作,用剪刀剪不同的图形。 
  文体发展目标:能唱简单的儿歌,能跳不很复杂的舞蹈,能大方的在舞台上表演。 
   (三)小组性质 
   成长发展小组 
  (四)小组对象 
   梅梅、妮妮、红红、川川 
  (五)小组工作时间 
    2010年8月10日至2010年12月27日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1)工作原理 
   1、个体增能理论,通过成员生态系统的分析调动各种有效资源增强小组成员的自身能力; 
   2、优势视角理论,与小组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多多的了解他们,理解他们,从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进行适当引导; 
  3、游戏疗法,在游戏中通过参与活动进行快乐移情和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培养。 
  (2)小组活动过程 
  1、相互认识和接纳阶段。 
  为了促进组员的相互认识,消除紧张情绪,我们设计了以下几次活动:自我介绍、相互介绍、我喜欢、我讨厌......、找朋友......、集体歌唱以及做游戏等活动,以创造轻松和谐的小组氛围,尤其通过优势视角理论,让孩子们对自己充满信心。 
  2、小组意识建立的阶段。主要通过小组活动中社会工作者有意识的引导实现。体现在每个成员都能清楚地说出每个人的名字和特点,特别是优点,能认识每一位小组的社会工作者并能正确称呼;建立课堂常规纪律,能在小组活动和运动时相互配合,当其他人谈论到“活动小组时”能马上意识到自己是其中一员,并能简单向别人介绍自己所在的这个集体,建立起小组成员的归属感和对小组的依赖感。 
  3、小组分化阶段。在小组日常活动的过程中,非正式组织的出现,在不断的互动中,确立了非正式权威和对成员的重新接纳的过程。通过学习《弟子规》,认识到如何做个好孩子、好学生、好朋友等;设计了角色扮演、角色互换、角色冲突的情景剧,引导组员学习容忍、换位思考、化解矛盾和冲突的办法。通过游戏“小蚂蚁运粮食”,增强他们四人之间的团结协作,通过以上几步实现小组中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结合。 
  4、小组平稳发展阶段,小组正式群体形成后,各自定位明确就进入到了常规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小组成员能很好的主动、自愿遵守课题及活动纪律,能顺利的完成学习和活动任务要求;能及时帮助落后的组员完成小组任务。组织的活动有“怎么办”,设计难度适当的困难让组员解决,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整合资源,最终解决问题;其次成立了“天使演出队”,让他们学习唱歌、跳舞,并走上舞台演出,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充分展现自身的价值,并得到大家的认可;再次让他们走出儿童福利院,参与社会的各种活动,比如到大剧院观看经典童话剧,并走上舞台与演员互动;比如走进图书馆,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并与书店里的人员打招呼、交朋友,以增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参与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让社会能够平静的接纳他们。还组织他们到金宝乐园去游玩,观看大熊猫等各种动物,了解各种植物,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 
  五、总结评估 
  总的来说小组成员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目标基本完成。 
                小组发展情况表 
小组成员             小组过程中的表现 
妮妮        能够按照课程安排参与教学活动遵守课堂纪律,课堂发言比较积极,有时表现不够大胆自信,书写速度较快,自觉主动完成课堂及课后作业,爱学习,喜欢看书。 
红红        遵守课堂纪律,对人有礼貌,课堂发言积极活跃, 数学思维反应较慢,经典诵读比较流利,《弟子规》能够背诵,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喜欢上台表演,喜欢帮助梅梅扎小辫。 
梅梅        遵守课堂纪律,课堂发言比较积极,经典诵读比较流利,《弟子规》能够背诵,看图说话比较好,喜欢唱歌、跳舞,手工做的比较好,喜欢绘画,看见生人容易害羞,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退缩。 
川川       遵守课堂纪律,反应较慢,理解力和记忆力稍差,可以背过简短的儿歌和唐诗,喜欢绘画,喜欢上台演出,喜欢参与游戏活动。 
  小组成员在参加小组活动中的社会性、群体性、合作性的表现突出:通过组织的游戏活动发现孩子们在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玩耍中逐渐变得知道关心帮助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对教师及照顾者变得更加亲近、主动。 
  六、专业反思 
  儿童福利院社会工作对象特殊,大都是孤残智障儿童,任务重,难度大,很多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社会环境行为机能很难彻底改善。儿童福利机构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经验较少,活动条件有限,很多时候只能是摸索着前进,通过组织这个复合残障儿童成长发展小组,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们对儿童福利机构的社会工作充满了信心,并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反思: 
  (一)组员构成来看,年龄力求接近7岁至12岁;功能障碍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可在活动中相互增加互动性和感情成分;个性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为共同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的同时,为相互激发留下很大空间。 
  (二)从小组生态系统来看,实现了生态系统的高度整合性,其实福利院中的孤残儿童社会关系有限,但是本案中的社会工作者善于运用有限的资源,把系统的四个层面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发挥合力来促进孩子的发展,在他们组织内部、福利院范围和福利院外因素的三重合力下有侧重的增强个人能力和发展社会性。 
  (三)从小组活动的特色来看,体现出“四结合”。实现了正式课堂教学与课后游戏活动的动静结合;实现了小组活动发展能力和日常生活中运用能了的学用结合;实现了阶段性培养逐层发展的难易结合,实现了个人内在发展与社会性融合发展的内外结合。 
  (四)从小组互动的特点来看,突出了活动群体压力的巧妙引导,实现了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有机结合,提高了群体内聚力和接纳性。 
  复合残障儿童成长发展小组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扔然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在制定小组活动的时候由于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尤其是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成员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生活常识知识需要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进一步加强。

附件:教案.doc

(作者系潍坊市儿童福利院 徐辉)

页面顶部】 【返回列表】 【加入收藏】 【关闭

Copyright © 2017 Weifang Social Work All Rights Reserved.
支持单位:潍坊新闻网
潍坊社会工作协会 版权所有 鲁ICP备130073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