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正文
医务社会工作资料集锦
时间:2017/7/8来源:点击量:

 

医务社会工作

资料集锦

 

 

 

 

 

 

 

 

潍坊市社会工作协会

 

 

 

 

 

 

 

目    录

 

一、潍坊市纪委第六纪检组、市卫生计生委领导到市人民民医院调研指导工作,推动发展我市医务社会工作发展

二、卫生部人事司“医务社会工作者调查与政策研究”报告

三、关于印发《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沪卫人事

四、北京市卫计委将在各大医院推广“医务社工”

五、医务社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

(转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页)

六、医务社会工作小知识

七、山东省立医院医务社会工作很给力

潍坊市社会工作协会 张新民

八、山东省省立医院医务社工办工作制度

九、医务社工,架起医患沟通的桥梁

山泉社工

十、如何突破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困境

十一、医疗社会工作个案研究

十二、医务社会工作案例

 

 

 

 

 

 

 

潍坊市纪委第六纪检组、市卫生计生委领导到市人民民医院调研指导工作,推动发展我市医务社会工作发展

7月4日下午,潍坊市纪委第六纪检组书记刘庆德、副书记张瑞玉;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主任吴海源,副主任李迎春等一行5人,来市人民医院调研指导工作。

在门诊,刘庆德、吴海源等领导详细察看了市人民医院一站式服务中心、心电网络分析中心和急诊部,仔细了解了我院预约诊疗、志愿服务、心电远程诊疗、急诊急救工作开展情况,在外科楼施工现场,领导们认真听取了工程进展介绍,对医院发展规划提出了指导意见。

座谈会在办公机关三楼会议室召开,医院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参加会议。院长卢洪凯、党委书记董光分别汇报了医院改革发展情况和党建、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主任吴海源,市纪委第六纪检组书记刘庆德分别讲话。卢洪凯院长说,近年来,医院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生计生委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走在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前列”的目标,牢牢把握“创新医院、平安医院、舒心医院、人文医院”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各项工作指标和质量效益效率、患者满意度不断稳步提高。特别在技术创新上,连续五年陆续实施“学科提升工程”“重点技术项目目标管理”,今年又在寻标对标提标中提出“登峰计划”,有效地推动了医疗技术进步,使学科诊疗水平走在全市前列,部分重点技术达到省级医院同质化水平,为患者提供了可靠精准的诊疗服务。同时,把医学人文精神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强化服务创新,自2015年开始,先后启动开展了“精细化管理病房”创建、预约诊疗、中央配送陪检等服务,完善流程,改进方式,让患者就医更方便更放心。未来,医院将继续深化改革,强化公益性质,扩大规模与加强内涵并重。按照国家要求,积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延伸服务、对口帮扶,运营不同形式的分院,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使老百姓享受到医学进步的成果,为“健康潍坊”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董光书记就我院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作了汇报。他说,医院党委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会精神和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履行主体责任,立足行业特点,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以强化学习教育、扎实执行制度为着力点,推进“过硬支部”建设,不断提高党员素质能力。抓院党委班子学习,抓支部生活日质量,切实增强党员党性修养。实行党政联合查房制度,改进作风,保障临床一线工作顺利进行。

吴海源同志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我院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并就医疗改革发展的“瓶颈”、难点提出了前瞻性的指导意见。他在讲话中指出,质量与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从术前谈话到基础设施建设都应当有标准;预约诊疗、签约服务可以大胆探索;医联体有不同模式、方式,但都能达到资源下沉,方便群众的目的。他要求医院要“以健康为中心、以满意为目标”,未来能够在信息化、大数据应用等方面有所突破,要很好地学习借鉴HIMSS系统和JCI标准体系;要在加强以传统文化和现代社工为主要内容的人文医院建设等方面狠下功夫。医务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帮助患者解决社会、家庭、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在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的医疗秩序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印证,要求医院近期引入医务社工培训,助力医院人文建设。同时,市卫生计生委将全力领导、支持各级医院加快发展,近期将促进成立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全力打造让人民群众满意、让医护人员满意、让党委政府满意的一流医院。

刘庆德同志强调要求,市人民医院作为全市医疗行业的“龙头”,要在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提高社会满意度的同时,下大气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切实推动医院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卫生部人事司“医务社会工作者调查与政策研究”报告

 

  根据中组部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部委调研方案的要求,卫生部指派人事司负责组织完成全国卫生系统“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和岗位设置政策研究”的调研任务。2007年7月,最终调研报告出炉,并由近期上报有关部门,本刊现摘要刊登出来,以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范围和内容
  本研究采取文献回顾、实地考察、专题座谈会、政策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力求全面、系统、客观描述卫生系统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岗位设置状况的“总体图画”,清楚勾勒、描绘卫生系统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现实状况。
本研究范围和内容包括:
  1、卫生系统建立医务社会工作制度紧迫性、必要性与重要性。
  2、卫生系统社会工作与医务社会工作等可读核心概念界定。
  3、卫生系统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主要特点。
  4、当代中国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发展阶段与基本特征。
  5、全国医院建立医务社会工作制度的基本模式。
  6、全国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构成状况与基本特征。
  7、全国医务社会工作者工作职责与服务范围。
  8、全国医务社会作者工作环境与工作方法。
  9、医疗机构中配备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基本原则与数量规模。
  10、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现存主要问题与结构成因。

  二、调研发现
  中国现阶段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总体性”特征明显。
  1、全国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性质是“恢复、重建”,并非从零开始。
  2、全国各地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呈现出“星星之火、散点分布”布局状态。
  3、全国各地医疗机构大多是自主、自愿、自主创新和由下而上设置社会工作部,建立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如医疗救助也是“不声张的”。
  4、目前全国医疗机构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主要动机是为了有效预防、减少、调节医疗纠纷,改善就医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疗机构健康稳定发展。
  5、全国社会工作与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地区、领域、医疗机构间差距巨大。
  6、目前,全国卫生系统是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医务社会工作制度的部门。

  全国医疗机构建立“社会工作部”,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模式有六种:
  1、虽然对社会工作和医务社会工作不了解,但是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中从事医务社会工作服务。
  2、通过团中央系统开展的“青年志愿服务”进入医疗机构。
  3、医院院长“从国外介绍和引进的”。
  4、医院为了公共关系和重塑社会形象,为了预防、减少和最大化避免医疗纠纷而   “自主、自愿”成立社会工作部,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
  5、通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实习和服务“打动或感动”院方,日后被院方正聘用。
  6、制度环境、社会工作教育、开拓型医务社会工作领袖人物和制度创新等多种因素“有机结合的综合性模式”。
  总体来说,全国各地医院建立医务社会工作的多种模式说,医务社会工作制度不是外来、引进和西方特有的,是现代医疗服务与医学模式转变的客观要求的。

  目前全国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构成状况及其基本特征明显。
  1、全国实际在岗医务社会工作者总量不多,无法满足医院和病人的迫切需要。
  2、目前全国在岗医务社会工作者绝大多数分布在京、沪大城市公立医院之中。
  3、目前全国在岗医务社会工作者绝大多数是医护人员转型而来。
  4、目前全国范围内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又是正式“进入”医院等医疗机构的人才凤毛麟角。
  5、从现有工作人员专业教育背景与学科角度看,以医、护和卫生法律人才为主。
  6、全国许多医院设立的“社会工作部”,基本上属于医疗机构的“职能部门”。

  无论受访者是否理解医务社会工作,他们普遍“欢迎”医务社会工作者“加入”医疗卫生行业。关于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卫生系统中扮演角色与发挥作用,尤其是医务社会工作者与医生、护士、药剂师和其他医疗技术辅助人员的关系,我们参照发达国家的国际惯例和中国现实状况,建议将中国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卫生系统中的角色定位确定为,“医生的助手,护士的伙伴,患者与家属的朋友,家庭的保护人,社区的组织者,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者”。

  目前在岗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职责范围和服务内容多种多样。
  1、各地普遍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理解来界定医务社会工作者职责范围。
  2、目前全国各地社会工作者的职责范围与医生的职责范围的关系清晰明了,但是医务社会工作者与护士的职责范围、服务内容却含糊不清,有一定的交叉。
  3、目前全国各地医务社会工作的职责范围和服务内容集中在临床医疗服务、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为病人、家属提供直接社会服务和经济援助服务相对较少。
  4、目前全国已设置社会工作部或已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机构,在职责范围和服务内容上呈现两个极端的有趣现象、一方面许多医疗机构不是真正、标准、典型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另一方面许多医疗机构尚停留在志愿服务的层次上。
  5、虽然目前全国各地社会工作者的职责范围与服务内容有限,但是由于各医院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重点有所不同,总体基本覆盖医疗卫生的所有领域。简而言之,医务社会工作者职责范围和服务重点是“以病人的福利为中心”,以医疗救助和心理咨询,医患沟通为主的福利服务,解决病人因疾病导致的社会问题。
  
  目前在岗医务社会工作者主要分布在综合性和专科性医院、医疗卫生类民间组织,但是在疾病控制系统、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中工作的医务社会工作者较少。这种机构分布状况典型地反映出现阶段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发展与医患关系结构性紧张状况存在密切的关系。

  目前全国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方法特征明显。
  1、全国各地院社会工作部中工作人员或专业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身份,都属于行政编制,他们既无可以评聘的专业技术系列,身份又不属于专业技术人员。
  2、由于许多医院的社会工作部是新成立的机构,许多医务社会工作者是退休护士长,她们普遍缺乏开展服务所需的办公用房、资源和专业服务的社会支持体系。
  3、目前全国各地绝大多数在岗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方法比较简单、传统,缺乏社会工作专业的特色,难以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解决问题和服务病人的应有功能。

  目前全国医疗机构在岗的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数太少,远远不能满足病人、医院、政府和社会“四方面”客观、紧迫、现实、多样化社会需要。目前,医疗机构配备医务社会工作者,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有三:
  1、真诚“服务”病人和服务对象,而不是“管理”病人和管理社会服务对象。
  2、按照免费、去商品化福利和公平的原则提供服务。
  3、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配备医务社会工作者。

  全国各地医疗机构被访者建议配备医务社会工作者标准是:
  1、成立独立行使管理职能的“社会工作部”,统筹全院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
  2、成立独立行使管理职能的“社会工作部”,但以某些科室为重点,兼顾全院。
  3、按照医院床位数量规模决定是否设置独立社会工作部,500张病床以上设立独立机构,500张病床以下可以合署办公,合署部门以“质量控制科”较为适宜。
  4、医疗机构配备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基本标准,应该“按照大科室设置较好”。
  5、按照“科室病房”配备医务社会工作者,协和医院历史经验证明此方式最好。
  6、医院每个“病房”都应配备一名社会工作者,尤其是精神病治疗的专科医院。
  7、有些医院领导和社会工作者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者应该按照“病种”配备。

  实际上,前述七种配备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标准“大同小异”,基本主张趋于一致,这就是说目前主流和绝大多数人都主张,应按照“病房”来配备医务社会工作者,以便更及时、更好地服务病人,最有效地加强医患沟通,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

  卫生系统各类受访人员普遍主张按照“病房”配备医务社会工作者,但是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工资由谁承担上意见分歧较大,也是最关键问题。一些医院领导表示医院可以承担,一些医院领导提出假如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工资由医院承担,他们会慎重考虑。更多医院主张,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工资应由政府承担,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为医院配备医务社会工作者。这样既可体现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福利性,又可确保医务社会工作者站在客观公平第三方立场上,为病人谋福利,减轻医院创收的压力和负担,符合卫生改革现状与社会发展方向。

  目前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存在诸多结构性与体制性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错综复杂,既有观念认识的问题,又有制度安排和政策性问题。
  1、最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是社会工作福利服务与生存发展压力之间的矛盾。
  2、因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是个崭新的理论、政策、实践议题,卫生决策者和医疗机构管理者对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认识滞后、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指导。
  3、目前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普遍面临经费紧张、编制有限和社会责任、社会舆论压力的两难处境,绝大多数的医院处于两难的状态。
  4、社会工作教育与医疗卫生制度培养、使用之间相互脱节,相互依赖程度偏低。
  5、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宏观制度安排与政策模式的限制,这集中体现在医疗卫生服务是政府实行一定社会福利政策的公益事业定性上。
  6、目前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团体、专业组织、专业杂志、专业交流和专业继续教育等诸多问题尚处于空白状态,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有待提高。
  7、社会工作者的培养、使用、评价、奖励,尤其是编制、工资待遇问题突出。
  8、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是一项社会制度创新、必然涉及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这是一项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制度创新工作。

  三、基本结论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有八:
  1、目前中国正处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时期、这是建立医务社会工作制度的战略机遇期和最佳时机。
  2、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是“重塑”卫生系统与医护人员社会形象,增强医疗服务的人文色彩,改善公共关系和医患关系,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最佳途径。
  3、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深层次原因是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根本转变,专业社会工作者“进入”医疗卫生系统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客观需要,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主要动因是客观、现实和普遍的,不是外在的和引进的。
  4、目前中国卫生系统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现状是处于“萌芽和初始状态”,医务社会工作制度框架设计与政策模式选择至关重要,未来制度创新任重道远。
  5、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中,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处于最紧迫、最重要和最优先地位,因为卫生系统改革与发展的任务最重,人民群众最迫切希望改善医疗卫生服务。
  6、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处于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和谐社会,保障基本生活与改善服务质量最有效的举措,因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和精髓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福利社会。
  7、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目标是建立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将借鉴国际经验和解决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8、社会福利与卫生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医务社工前途光明。

  四、政策建议
  1、卫生系统成立管理机构和工作机制,进一步研究卫生系统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岗位设置等相关理论、政策议题,使此项工作部门化和常态化。
  2、加强卫生系统相关的社会宣传力度,大力推广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知识。
  3、科学合理设计医务社会工作制度框架与政策模式,搭建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平台和坚实基础,将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联系起来,少走弯路,力争用最短的时间和最适合中国社会的方式建立医务社会工作制度。
  4、全国所有二级以上的医院均应设立“社会服务部”或“社会工作部”,无论是采取新建、合并、重组,还是改造方式。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疾病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管理机关应按“需要”原则,配备适量医务社会工作者岗位。
  5、适当增加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专门编制,建立卫生系统国家级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技术系列和专业技术职评审系列。
  6、各级政府承担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公司等待遇,确保医务社会工作者专业身份、地位和待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就医务社会工作者编制、身份地位、职责范围、岗位高置和专业技术职称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保障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为他们进入医疗机构奠定相应政策基础。
  7、建议医务社会工作者职责范围和服务内容的优先领域是:
  (1)对病人的医疗救助和经济支持。
  (2)对病人、家属的心理关怀、咨询。
  (3)家庭支持和家庭福利服务。
  (4)志愿服务和社区服务。
  (5)健康教育和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6)改善就医环境和医患沟通。
  (7)组织病人自助互助小组、俱乐部和各类娱乐活动等。
  8、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医院开展部级、省级、市级医务社会工作试验项目或示范项目,建立各种类型研究基地,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积累素材,总结经验,积极稳妥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
  9、加强对在岗医护人员,尤其是护士医务社会工作的在岗专业培训力度。这是在短时期内建立一支庞大医务社会工作专业队伍的最现实、最快捷、最实用、成本最低和社会、经济效果最好的培养方式,也是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前提。
  10、继续深化医学教育模式和体制改革,在医学院中增加医学人文类课程,如医学社会学、医学人类学、医务社会工作等核心课程,拓展医护人员的视野。
  11、利用教育部和卫生部部级协商机制,建立教育部、卫生部医务社会工作教学研究指导委员会,为医务社会工作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提供政策支持。
  12、建议适时成立医院或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将目前全国在岗的医务社会工作者组织起来,提升专业服务水准,改善质量,提供高质量专业服务。
  13、加强不同层次有关医务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政策和实务模式研究,并采取决策者、医疗机构管理者、一线实务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四方合作的新模式。同时,利用现有机制和平台,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家层面上加强有关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性研究。
  14、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医务社会工作的先进经验。

 

 

 

关于印发《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沪卫人事

沪卫人事〔2012〕80号

 

各区县卫生局、教育局、民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各有关大学,各有关单位:

    现将市卫生局、市教委、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上海市卫生局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民政局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一二年二月十三日

 

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组部等十八部委《印发〈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组发〔2011〕25 号)和《关于推进本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沪委办发〔2011〕18号)精神,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现就推进本市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本市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医务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医务社工”)是在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领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和技能,提供医疗卫生领域的公共服务、协调各方关系、解决医疗卫生方面社会问题的专业技术人才。

    推进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医务社会工作关注患者的社会属性,强化人文关怀,有利于弥补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实现医疗服务的“全人”服务目标;有利于优化执业环境,预防、疏导和化解医疗纠纷,缓解医务人员压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有利于统筹社会资源,降低医疗机构非正常开支,提高医疗机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达国家、地区和国内试点医院的实践表明,开展医务社工,对个体防病治病、改善健康状况,建立健全现代健康照顾体系,提高生活质量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年来,本市卫生系统医务社工作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总体看,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发展缓慢,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不相适应。充分认识加强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医改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发展目标,结合本市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以人为本,分步实施,在全市卫生系统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医务社工人才队伍,稳步推进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是全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统一纳入社会工作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医务社会工作的机制,鼓励各医疗机构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

      2、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尊重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规律,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鼓励各医疗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医务社工服务,统一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3、坚持专业服务、改革创新。把加强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与医改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医务社工专业服务特色,重点培养具有一定医学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以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创新医务社会工作模式,逐步满足医务社工日益发展的需要。

    (三)工作目标

    “十二五”期间,初步形成医务社工管理机制和工作格局,逐步建立和完善医务社工人才培养、管理、评价、流动、激励等一系列制度,建设一支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队伍。

    2012年,在部分综合性医院和儿科、精神科、肿瘤科、康复等专科医院试点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医务社工持证上岗率(具有社会工作上岗证或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下同)达50%。

    2013-2015年,逐步在全市医疗机构推广医务社会工作。2015年,本市综合性医院和儿科、精神科、肿瘤科等专科医院设置医务社工岗位,全市在岗医务社工总量力求达到400-500名,医务社工持证上岗率达100%。

    三、工作任务

    (一)岗位设置

     按照精简效能、按需设置的要求,结合医院的特点,合理设置医务社工岗位。三级医院可根据自身规模与服务领域独立设置社会工作部或作为其他内设机构的二级科室,其他医疗机构应明确医务社工岗位的管理部门,逐步确定不同医疗机构医务社工专业岗位设置范围、数量结构、配备比例和任职条件,并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范围。

    (二)人员配置

    医务社工配置,综合性医院按照每300-500张床位配备1名专职医务社工,儿科、精神卫生、肿瘤、康复等专科医院每100-300张床位配备1名专职医务社工。医务社工一般应具有社会工作或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并需参加医学相关知识培训。现阶段,允许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卫生专业人员,通过社会工作相关知识培训后转入医务社工岗位,2015年前须取得社会工作上岗资质。

    (三)工作职责

    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结合医疗卫生服务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综合性医院和普通专科医院医务社工以面向患者及家属健康干预、心理支持和调适医患关系为主;精神卫生方面医疗机构医务社工以针对特殊疾病干预和提升患者社会适应为主。一般工作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动发现、筛选和处理转介的个案;协助患者和家属利用医院服务并提供咨询;评估患者社会及心理状况并及时干预;协助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

    2、协助制订患者入院和出院计划,配合医务人员对诊疗提出建议;配合开展双向转诊;参与医疗机构的发展规划和管理过程;积极预防医患纠纷。

    3、为患者寻求广泛的社会支持;整合社区资源,与家庭医生制相结合开展社区工作;组织管理医院志愿者。

    4、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疏导与支持,减轻其心理压力。

    (四)人才培养

    1、完善学历教育制度。探索在部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下设立医务社会工作方向,培养兼备医学知识和社会工作技能的人才。在有条件的高校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建立和完善医务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立学校和医疗机构联合培养医务社工的平台。

    2、鼓励开展转岗培训。按照医务社会工作岗位设置要求,对于尚未取得社会工作资格证书但实际在岗的和拟转岗的人员,通过分层、分批培训,掌握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提升专业化水平。到2015年,逐步做到医务社工全部持证上岗。

    3、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将医务社工作为专业系列纳入医学继续教育体系,联合民政、教育等部门对已取得资质的从业人员,落实常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医务社工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卫生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教委等部门组成,统筹协调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重大问题。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总体推进及业务指导;市民政局要将医务社工人才作为重要的社工人才从面上加以推进,并配合市卫生局开展业务培训等业务管理;其他相关部门各司其责,合力推进。各区县卫生、民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总体部署要求,积极推进本地区医务社会工作的有序发展。有条件的区县可探索发展医务社工师事务所。

    (二)健全完善制度

    在加快推进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进程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培养、准入、使用、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医务社工人才评价机制。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搭建为医务社工人才服务的平台,将医务社工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体系,畅通职称晋升渠道,努力提高医务社工的待遇和职业地位。

    (三)落实指导和管理

    市、区县的卫生人才发展规划要将医务社工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推进。各级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日常管理、监督和考核,将医务社工岗位设置、人员配置、人才培养纳入医疗机构综合评价内容。医疗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应落实定期督察、考核下属医疗机构医务社工人才社会服务绩效等工作。试点医疗机构应按要求配置岗位和人员,确立工作目标,建立各项常规工作制度。

    (四)强化舆论宣传

    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宣传作用,展示医务社会工作丰富的职业内涵、社会价值及职业风采,积极引导医务人员和广大居民充分认识医务社会工作是医疗卫生服务大众的重要环节,争取社会、医患双方及相关部门的支持,积极配合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尊重医务社会工作的良好氛围。

 

 

 

 

 

 

 

 

 

 

 

 

 

 

 

 

 

 

 

 

北京市卫计委将在各大医院推广“医务社工”

他们不是医生、护士,却活跃在门诊、病房,为患者提供心理关怀、社会服务。医务社工,这一全新的岗位目前在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丰台区铁营医院等北京市多家医疗机构已陆续出现。上周末,“医务社会工作与整合医学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提出,本市各区医疗机构应结合各自功能定位、病人特点和社会条件等探索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众所周知,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替代疗法之一。在铁营医院的透析室里,许多患者都曾享受过志愿陪伴服务。而受疾病本身和社会、家庭及经济条件的影响,一些患者难免会出现焦虑、悲观等心理问题,不仅不利于治疗还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医务社工们常常会陪患者聊天、读报、做游戏,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帮助他们打开心结,慢慢缓解在透析过程中产生的紧张、焦虑情绪。

心身疾病,特指在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下,机体出现了一系列异常的生理功能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发生与精神和情绪变化有关的特定的躯体疾病症状群。研讨会上公布的相关统计显示,在综合医院门诊患者中,略高于1/3的是躯体疾病,不到1/3的是神经症,其余1/3是心身疾病;可见心身疾病、心理障碍已成为多发病、常见病。而遗憾的是,由于医务人员和患者对此缺乏认识而没有得到应有的诊治。

“医务社工会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协助患者及其家属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问题,配合医务人员进行疾病的治疗及康复,进而提高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丰台区卫计委副主任肖立新表示,作为医务社工模式的先行者,该区这几年取得了一些经验,目前辖区内不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每年人员招聘时,也将医务社工人员纳入其中。他也坦言,目前我国医疗机构职业类别中只有医、药、护、技这4大类,医务社工并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类,具体到医疗结构,会涉及到人员职称晋升、学习成长如何开展等问题,这些都需要人力社保部门等相关行政部门的支持。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钟东波表示,医务社会工作是整合医学的一个重要实践,医务社会工作能够利用专业方法,协助患者和家属解决疾病相关的社会因素问题,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提高患者治疗的整体效果和质量,对患者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同时,引入医务社工岗位有助于完善传统的医、护、药、技医疗团队,丰富医疗机构服务的内容,增加公众健康福祉。他提出,希望在政府部门和医疗卫生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本市的医务社会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经验和成效,形成成熟的工作模式,并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内结合实际进行推广。

 

 

 

 

 

 

医务社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

(转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页)

近日,北京大学医学部主办了“中国-加拿大医院质量管理与医院社会工作论坛”。会议上一份全国卫生系统社会工作和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现状调查与岗位设置政策研究的报告,不仅清晰地反映了目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现状,也深刻地提出了加强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医务社会工作正成为为患者提供整体性照顾服务、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人文关怀,使患者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促进生物医学模式根本转变、树立医疗机构良好社会形象,提高医疗服务经济效率与社会效果的重要保障。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在医疗照顾处境中,解决病人和家属心理、社会问题的社会服务的总称,医务社工也就是在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中为病人提供心理关怀、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员。我国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医务社会工作者泛指在健康服务处境中,及与健康服务相关领域中就业的社会工作者,他们主要分布在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医疗保险和民政福利事业中;狭义的医务社会工作者主要是指在卫生系统中工作的社会工作者,他们是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主体和核心部分。

    在卫生系统引入社会工作的意义

    首先,建立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将社会工作者引入医疗机构和整个卫生系统,是解决日趋严峻的医疗卫生问题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核心的社会问题发生了重大的结构变化,医疗卫生和“看病难、看病贵”已成公众最迫切需要改善的社会问题。不言而喻,如果现行医疗卫生服务状况没有重大的结构性改变和制度创新的话,普遍性的社会不信任和医患之间结构性的紧张状态,将不仅严重损害病人利益,而且将威胁政府社会管理的权威和执政能力。

     其次,医患之间结构性的紧张状态造成严重的经济浪费和医患双方的经济损失。众所周知,我国现行医疗卫生体制与医疗服务方式存在诸多结构性与体制性问题,可能影响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就医意愿,影响卫生服务质量与效果。与此同时,病人和家属普遍不信任医生,严重影响了广大医生的正常工作和医院良好就医环境。如何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增加医疗服务的人性化和医学人文关怀色彩已成当务之急。

第三,建立医务社会工作制度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立多学科专业人员合作的医疗团体与现代卫生保健体系的迫切需要。医疗卫生行业是专业技术人员最多、最密集、最集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要求最高和专业团队合作程度最高的领域,社会工作者是现代卫生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专业技术人员,医院是否设立医院社会服务部或社会工作部的机构,已成为衡量、评价医疗服务质量与现代化程度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标之一。

第四,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有助于改变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的价值观念,培育现代取向的价值观念,塑造现代医疗文化环境。目前,医患之间结构性紧张状态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既有医护人员职业伦理道德,又有宏观社会环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有价值观念和文化问题。如何建立新型、平等互惠的医患关系和专业代理关系,充分体现医学与社会工作“共同”的专业价值观与职业道德已迫在眉睫。

     各地探索的具体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医务社会工作实践。

     首先,共青团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和组织开展的青年志愿服务,高等院校中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以青年志愿者的身份“进入”医疗卫生机构,他们为医院内的病人、家属和社区精神病人、慢性病人、离退休老干部和其他指定的服务对象,提供志愿服务和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广东省人民医院团委组织的广州市4所社会工作系学生的志愿服务就是典型代表。这种模式突出特点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通过医院团委“进入”医疗机构,进行专业实习,这种模式具有一定代表性。

     其次,通过医院院长“从国外介绍和引进”的模式。医院院长们看到,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医患沟通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便萌生了把在国外医疗机构中普遍存在的医务社会工作制度介绍和引入到他们自身工作的医院。这种模式以北京朝阳医院最为典型,突出特点是具有相当的隐蔽性,通常不为医院以外的人士所了解。

      第三,医院为了公共关系和重塑自身社会形象,主要是为预防、减少、调处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目的,“自行成立”医院社会工作部。医院社会工作部主要由医生、护士、卫生法律专业人员和法律顾问四类人员组成,这种模式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最为典型,突出特点是社会工作部成为专门处理医疗纠纷的“第二医务处”。

第四,高等院校中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到医疗机构实习,通过实习和专业服务活动,发挥其在医患沟通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通过专业实习和专业服务打动院方”的模式,以北京大学六院和广东江门市残联康复医院最为典型。毫无疑问,该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将是未来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最主要模式。

第五,制度环境、社会工作教育、开拓型医务社会工作领袖人物和医院制度创新有机结合的综合性模式,这种模式以上海市的几家医院最为典型,例如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东方医院等。1990年以来,上海市政府努力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优化公共服务,大力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率先在上海初步建立社会工作制度,培养一批职业社会工作者,医务社会工作者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政府高度重视,民政部门积极探索创新,注重社会工作体系制度化建设和系统化管理,以职业资格认证、注册管理、岗位配备、岗位轮训和政府购买服务为核心。此外,还有很多医院是在“不知不觉”、不了解和不知道社会工作是什么的情况下,实际上正在从事着医务社会工作,这种模式的数量还为数不少。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阶段与特征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正式制度化的服务诞生于1921年,迄今为止已走过近百年的曲折历程,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因此,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不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而是要“恢复、重建和现代化处境新形势下的制度创新、现代发展”。总体来说,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特色鲜明的阶段。

      1921年~1949年是萌芽、起步、奠基和初步发展阶段。此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卫生保健与社会福利制度、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制度“同步发展”,并与国际社会接轨,中国特色和文化问题并不突出。在医疗卫生领域,以美国罗氏基金会建立的北京协和医院最为著名,1921年,美国著名医务社会工作者IidaPruitt在协和医院创建“社会服务部”,在所有病房中设置社会工作者,开展医疗救助、家访随访和各类社会服务,并将医院社会服务部的组织形式和医务社会工作模式推广到南京、济南、上海等地多家医院,成为1949年以前中国和亚太地区医务社会工作的开拓者。

      1950年~1978年是完全“销声匿迹”期。政府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国家卫生保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特征是我国与西方世界完全隔绝,政府采用行政管理和政治运动办法解决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有效地改善人民身心健康状况。1949年以来,政府主要参考苏联的体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且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全能角色,提供全面服务。更有趣的是,人们普遍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非专业行政管理方法可以解决“社会问题”,病人的类型主要是生理性疾病,病人的“精神心理疾病和社会问题”特征不明显。在卫生保健领域,政府逐步建立爱国卫生运动、公共卫生、地方病和寄生虫防治、防治急性传染病和慢性传染病、国境卫生检疫、医疗事业、医学教育、医学科研、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药政管理、生物制品等在内的卫生保健体系,医生、护士、药剂师、医疗技术辅助四类人员,承担生物医学模式的疾病预防和临床治疗工作,社会工作教育和医务社会工作实践销声匿迹,形成历史断层。此种制度安排适应了当时的要求,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和身心健康状况,为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1979年~1986年是理论研究的“昙花一现”期。改革开放和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工作教育恢复重建和医学社会学、医务社会工作研究营造了良好适宜的社会环境,这个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形成医学社会学和医务社会工作研究的一个小高潮,但是持续时间较短,社会影响较弱。伴随我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卫生系统内部形成一股医学社会学的研究热潮,在《医学社会学》与《社会医学》研究中,有关医务社会工作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但是,由于当时卫生系统内研究队伍的人员数量少,医学社会学与医务社会工作研究都局限于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介绍引进”上,没有付诸实践,因此,社会影响不大,基本局限于“学术圈子之内”的沙龙式讨论和同行间的交流。缺乏适宜环境,是医学社会学与医务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

      1987年~1999年是再度沉寂、停滞不前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铺开,而且公立医院的市场化改革趋势越来越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益严重,医疗纠纷呈日益增多趋势,医患关系的性质也发生重大变化,医患之间结构性紧张关系已经形成,这种宏观社会环境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践,为2000年以来医务社会工作复兴奠定了基础。

      2000年~2006年是“突然涌现和发展期”。这个时期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工作教育蓬勃发展,京、津、沪、穗等主要城市大医院自觉自愿设立社会工作部,医务社会工作理念、组织体系、服务实践、人才队伍议题应运而生。2000年北京朝阳医院、上海东方医院不约而同设置了医院社会工作部,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实践再度进入快速发展期,一些专业社会工作者进入医疗机构,但绝大多数医务社会工作者都是由护士担任。

      2007年以后,社会工作和医务社工制度建设进入崭新阶段。目前,建立医务社工制度的宏观环境、主客观条件、制度保障措施和政策已经具备。

      医务社工的队伍构成与基本特征

      目前,我国卫生人力资源构成相对单一,主要由医生、药剂师、护士、技辅人员四类组成,社会工作者和医务社会工作者尚未正式成为卫生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难以进入医疗机构。

目前,全国社工专业毕业生进入医疗卫生行业的人数“屈指可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正式进入医疗机构的社工专业毕业生大约10人左右。总体来说,目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进入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有三:一是在医疗机构或城乡社区从事相关的志愿服务;二是在医疗机构或病房进行医务社会工作的实习;三是毕业后正式进入医疗机构工作。

      其次,目前全国在岗的各类医务社会工作人员,绝大多数集中分布在京、津、沪、穗等东部沿海地区大中城市的公立医疗机构之中,尤其是大型三甲医院。

      第三,目前全国在岗的各类医务社会工作人员,绝大多数是女性,而且绝大部分是护士长和护士出身。这其中又细分为五种情况:一是护士既要承担护理的责任,又要承担社会工作者的职责。二是某些医院将已退休的护士长请回来,由她们承担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职能,充分发挥她们了解医疗、熟悉医院、善于同病人沟通和护理经验丰富的优势。三是某些医院抽调精明能干、经验丰富的护士长,专门从事医务社会工作。四是自己本身是医生,但是又获得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学位,一个人同时具有医学与社会工作专业的两个学位,身兼二职。五是全国许多医疗机构中,许多护士长和护士实际上已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而是在从事医务社会工作的职责。

第四,在全国范围内,在那些已设置社会工作部的医疗机构中,社会工作部主要不是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组成,而是由医护人员和卫生法律人员组成,例如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社会工作部由5人组成,其中4名医务人员,此外有1名常年法律顾问。该社会工作部的基本职能以处理医疗投诉和纠纷,协调医患关系,化解医患矛盾,降低医院负面影响和持续改善医疗服务为重点。

      第五,全国各地许多医院设立专门的社会工作部,基本属于医疗机构的职能部门。医务社会工作者通常归属社会工作部管理,社会工作部成为直接管理各类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按照国际惯例和社会工作的确切含义,“医院社会服务部”更为恰当、准确,更能反映和体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社会福利服务和帮助弱势群体的精髓。

     观点

      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务社会工作制度是新议题,对其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疗卫生界、医院机构管理者、医院现职社会工作者,甚至是部分社会工作教育界人士,都对社会工作和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和基础性地位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许多人对社会工作概念和医务社会工作制度闻所未闻,或是将社会工作等同于志愿服务或义工服务。

      政策指导、理论研究、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和制度建设尚未起步,普遍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已被引入我国,但是20多年之间的发展速度极其缓慢,其中重要原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覆盖和淹没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经济增长式”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制度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社会工作同日趋商业化医疗服务间存在紧张的状态。因此,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导、技术标准、发展规划和制度建设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经费短缺、编制紧张和社会舆论的压力。绝大多数医院本身都处于一种进退两难和等待观望的状态,一方面,医院管理者想方设法去改善医患关系,增设社会工作部和医疗纠纷协调办公室;另一方面,医院又面临生存发展的现实问题,增设社会工作部和聘用医务社会工作者越多,就意味着医院“非创收性”负担越大。同时,医疗机构是高知识密集、高专业技术密集和多专业学科相互合作的领域,各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设置已普遍超编,无法再增加新的专业技术岗位。因此,在医疗机构市场化生存环境与社会责任、社会福利性质之间潜在的结构性、体制性冲突的社会处境下,医院内外夹击与痛苦挣扎可想而知,这是医疗机构发展医务社会工作制度所面临的最大制度化约束。

      社会工作教育制度与医疗卫生制度之间相互脱节,沟通不畅。两种体系都独自运行,相互依赖程度偏低,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性较强,而且较为封闭,目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较少接受有关医学的教育,较难进入医疗卫生机构实习,较难获得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就业机会。

    国家宏观制度安排与政策模式的限制。这集中体现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定性上,医疗卫生事业在国家宏观社会发展议程中所处战略地位,医疗卫生机构社会责任和社会福利功能,医护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和人才培养,无编制、无岗位、无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系列、无明确的职责和无经济创收的能力,这些现实而严峻的问题制约着医务社会工作制度的健康发展。不言而喻,如果没有整体、系统、长远、配套的改革措施,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将任重道远。

      医务社会工作团体、组织专业化程度不高。只有通过社会服务实践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让公众了解和感受到真真正正的专业化、人性化、个性化、福利性的社会服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才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条件。

      社会工作者的培养、使用、待遇、评价问题突出。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国际惯例和基本模式是在专业化、连续性、综合性的社会福利制度中,社会工作者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通力合作,分别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共同帮助有需要的人群,这意味着社会工作者承担有限社会福利责任,他们需要其他专业人员提供的支援性服务。但是,目前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框架正在建构过程之中,社会工作者所掌握和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不多,公众和社会管理者对其期望又普遍偏高。因此,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能力与社会现实期望值之间存在明显差距。社会工作者的培养、使用、待遇、评价问题突出,迫切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社会利益格局的大调整,是解决当前结构性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的制度化方法。因此,必然影响各方面的利益,这是社会工作制度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和严峻挑战。

(刘继同 本版文章摘自《全国卫生系统和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现状调查与岗位设置政策研究报告》

 

 

 

医务社会工作小知识

(一)、涵义的理解(两个层次)

医务社工的任务:解决因疾病所导致的社会心理问题,关注重点是在医院里开展对病人个体的服务。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综合运用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医务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医务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它与人们把本职工作之外的福利性、公益性和非专业性助人活动称为的医务社会工作有本质的不同。

2、现代层次: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医务社工的任务:内容扩展至对健康的促进与保护,对疾病的社会预防等。

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

针对个体--针对个体、家庭和社区

(二)、医务社工的功能(作用)

1、诊断与评估

2、咨询与辅导

3、寻求与整合资源

4、倡导工作

5、咨询与协调

生活适应模式

生活适应模式的三个核心概念:压力;因应;适应

生活适应模式在医务社工领域的应用:

二、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对病人及其家庭的社会工作

2、医疗机构中的社会工作

3、公共卫生领域的社会工作

4、其他服务形式

义工服务

出院计划

医务社会工作方法

n (一)、医务个案工作-基本的方法

n 要旨与重点:了解问题-会谈方式-收集资料-分析-找出症结-社会心理诊断-处置

n 重要内容:社会心理的诊断

(1)问题和原因;(2)经济、心理动力、社会支持系统;(3)动机、能力、资源;(4)角色、适应、人际、情绪反应

(二)、医务团体工作

对象:患者、家属

目的:协助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反应与治疗有深切的了解,帮助他们恢复生活的信心,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和恢复正常的生活功能的专业活动。

主要类型:教育性团体;治疗性团体;自助团体;社会改变团体

(三)、医务社区工作

实质:是资源整合的过程

主要任务:把医院的资源和社区的资源联系起来

核心:是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协调和整合。--既是目标又是技巧。

重要的实务领域

一、临终关怀与社会工作

1、临终关怀的定义

2、目的

3、社会工作介入的方面

4、悲伤辅导的终极目的

二、慢性病照顾与社会工作

1、慢性病的定义

2、慢性病治疗模式的变化:医疗模式--整合模式

3、介入的目标

三、艾滋病的社会工作服务

艾滋病导致的社会心理问题中,最严重的是社会歧视和社会排斥。

社工的介入点:加强社会认知;消除歧视;维护病人权利;整合资源;心理辅导;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

 

 

 

 

 

 

 

 

 

 

山东省立医院医务社会工作很给力

潍坊市社会工作协会 张新民

山东省省立医院累计注册志愿者2600多人,提供志愿服务3万余个小时,成立26支院内志愿者服务队;以个案和小组服务等专业社工手法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主动为患者链接社会资源,累积争取慈善资金数千万元,惠及患者近千人……

  从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到与高校合作、引入专业手法和人员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在没有成熟模式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山东省立医院力图将医务社工规范化,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架一座医院通向社会的桥

  “成立医务社会工作办公室,就是希望架起连接医院和社会的桥,让志愿者走进医院。同时,我们认为,医务社会工作也是医院公益性的一部分。”山东省立医院院长秦成勇谈起成立社工办的初衷时说。

  山东省立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是从志愿者服务开始的。该院社工办主任尉真告诉记者,社工办最先着手开展的工作是制定志愿者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志愿者网上报名体系并创建数据库。进入医院的志愿者都要接受统一培训,主要包括志愿精神和岗位要求两部分,如服务礼仪和院内感染知识等。

  “我们结合医院实际,在相关科室和部门设置了26个志愿者岗位并指定负责人。如果有志愿服务的需求,科室就会向社工办提出申请,社工办负责招募和培训志愿者。”尉真介绍。

  在2008年的“4·22”胶济铁路事故、“5·12”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中,山东省立医院都收治了大量伤员和患者,刚成立的社工办也开始接受检验。仅在收治汶川地震伤员的过程中,该院社工办就招募了来自山东省高校的志愿者300多人次,志愿服务1500多个小时,为伤员进行心理疏导、照顾日常生活。

  此后,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开始注册成为医院的志愿者,并成立了26支志愿者服务队。这些专业型志愿者还将志愿工作做了进一步延伸。

  注册志愿者、该院小儿骨外科主任王延宙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山东省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患儿高度集中在菏泽、济宁的个别农村地区,并将组织志愿者到上述地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计划提交给社工办。2008年11月~2009年3月,该院小儿骨外科专家、社工办以及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几十名志愿者,完成了覆盖11个乡镇、40余个村庄、2万多人口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疾病的发病率比正常水平高出了十几倍,这与当地农村用布袋兜沙土作儿童尿布(俗称土布袋)的传统习惯有关。2009年3月~12月,该院社工办每周组织专家到疾病高发区开展患儿早期筛查和治疗,累计筛查12000余人次,治疗1700余人次;多次举办婴幼儿健康养育方式知识讲座,并拍摄了3集科普录像免费发放2000套,促使农民改变育儿传统习惯。

  ■用关爱给患者提供精神支持

  尉真办公室的书柜里摆满了各种有关社工的专业书。她说,如果缺乏专业的工作手法和训练,志愿服务也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情况。这促使她考虑引入有社工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并学习用专业的社工手法开展工作。

  据香港理工大学社工博士、山东大学哲学与法学院副教授张洪英介绍,医务社工是在健康照顾体系内实施的社会工作,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在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心理关怀和社会服务,协助患者个人、家庭或群体恢复、维持或增强其社会功能。“医生注重的是患者的生理健康,社工注重的是心理健康,帮助他们与社会互动、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

  今年年初,山东省立医院小儿血液科病区成为山东财经大学社工系的实践基地。5月10日下午,来自该校社工专业的4名志愿者正在为这里的患儿开展小组活动。唱歌、画画、与家长互动游戏,虽然戴着口罩,却隔不住孩子们天真爽朗的笑声。

  刘雅迪是此次活动的策划者之一。他告诉记者,到这里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是学校要求的实践课程。每一次个案辅导和小组活动前,他们都要根据专业知识制定详细的策划书,并经过指导老师和医院社工办的多次改进;活动中会有专业人员进行督导,活动结束后还要进行书面总结。

  “通过前期调查,我们发现这里的孩子大多是急性淋巴白血病患儿,需要长期住院治疗,孩子和家长都面临着心理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征求医生同意后,我们定期在这里开展小组活动,为他们提供一个释放压力、彼此交流的平台。”刘雅迪说。

  “给孩子做心理辅导,跟家长沟通交流,使他们的心情开朗起来,对腰穿、化疗等各种诊疗操作也不再那么抵触了。”小儿血液科主任陈力军说,“志愿者的工作非常棒。”

  ■为患者链接更多的社会资源

  从去年开始,张洪英联系了7位社工专业的高校教师,为山东省立医院的肾透析患者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和心理疏导。张洪英说,每一位患者背后都有故事,都需要得到系统的社会支持。以此为起点,山东省立医院再一次拓展医务社会工作领域,开始寻求为困难患者链接社会资源,募集慈善资金。

  2010年~2011年,该院社工办联合山东省慈善总会,开展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慈善救助项目,为100位贫困血液透析患者提供1万元救助,共发放善款100万元。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束后,该院联合山东省红十字会共同成立健步行走慈善计划爱心基金,募集启动资金85万元,累计为农村贫困患儿429人次减免资金近30万元。

  9岁的小郭鸽(化名)是来自泰安市农村的一名白血病患儿,从2010年3月开始,先后在山东省立医院做了14次化疗,目前病情基本痊愈,即将出院。谈起社工办提供的帮助,小郭鸽的母亲朱女士满眼泪水地说:“好几次因为没钱都不想给孩子治了,每次都是社工办出面帮我们想法子。红十字会、小天使基金,前前后后社工办帮我的孩子争取到了6万多元,是他们救了小郭鸽的命。”

  尉真说,仅在2011年,该院社工办通过积极联系各级各类慈善基金,为贫困患者募集医疗救助资金200余万元。

  5月11日,中国社工协会副会长赵蓬奇到该院实地考察,他评价说:“山东省立医院在探索开展专业医务社工方面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体系,这里是一家开拓式的医院。”

  近两年来,在该院开展医务社工活动的相关科室,没有发生过一起医患纠纷,患者满意度也都稳定在很高的水平。该院医务社会工作办公室同时成为济南市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服务联络站、山东省慈善总会的慈善工作站。2011年3月,山东省卫生厅将医院志愿者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也设在了这里。

 

 

 

 

 

 

 

 

 

 

 

 

 

 

 

山东省省立医院医务社工办工作制度

 

SG—001 医务社会工作办公室工作制度

制定日期:2008年6月 修订日期:2012年10月

一、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开展小组、个案、社区等社会工作实务,并对相关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

二、及时对上级部门、医院内医务社会工作相关文件、来函进行登记,做好资料管理和归档工作。

三、定期召开会议,传达医院会议精神、听取反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讨论研究,制定整改措施,持续改进工作。

四、及时督促检查工作人员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分工协作,责任到人,按期完成各项工作计划。

五、按照医院要求制订周计划和月计划,及时做好整理、总结工作。

SG—002 志愿者管理制度

制定日期:2008年6月 修订日期:2012年10月

一、制定医院志愿工作的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面向社会招募、注册志愿者,并按不同专业特长设立志愿者岗位,制定各志愿者岗位职责,并定期检查岗位履行情况。

三、制定志愿者培训考核制度,根据岗位要求进行志愿服务岗前培训,并进行考核,对表现优秀的志愿者进行表彰、奖励及证书发放。

四、定期发布志愿服务信息,积极与相关单位联络,拓宽志愿者来源。

五、根据志愿活动要求,设计、策划志愿服务活动,派遣志愿者,并留存资料。

六、建立激励机制、长效机制,尊重志愿者权利和义务,保护志愿者积极性,持续有效开展工作。

七、督导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遵循自愿、平等、诚信、合法的原则。

八、志愿者要尊重被服务对象的意志、人格和隐私保护权利。

九、定期召开志愿者座谈会,及时听取志愿者意见建议,制定整改措施,持续改进工作。

SG—003 志愿者招募、注册制度

制定日期:2008年6月 修订日期:2012年10月

一、加强志愿服务精神的宣传,积极联络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与组织,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志愿者招募工作。

二、根据上级及医院公益活动项目和内容要求,拟定招募通知,向社会公开招募信息。

三、招募过程中应遵循自愿原则,吸引有爱心、有责任心、身体健康、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以个人或团体的名义加入到志愿者组织。

四、拟申请加入者,持有效证件并填写《山东省立医院志愿者申请表》和《志愿服务承诺书》,经审核后进行登记注册。

五、志愿者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医院规章制度和志愿服务规定,结合志愿者岗位双向选择,按志愿者岗位要求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六、按一人一档原则,建立志愿者档案,掌握志愿者的基本情况、服务特长及志愿服务意向,对志愿者开展服务的内容、时间的具体情况进行记录,累计志愿服务时间。

SG—004 志愿者培训制度

制定日期:2008年6月 修订日期:2012年10月

一、定期组织志愿者参加各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使志愿者加深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全面了解志愿服务发展态势以及志愿服务的有关规定,获取服务所需的相关技能,不断提高志愿者的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平。

二、志愿者培训以提高志愿者志愿服务质量及促进志愿服务良好、健康、规范为最终目标,切实将培训教育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

三、对志愿者实施社会工作相关课程的培训,树立社会工作理念和价值观,提升志愿者的社会工作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四、定期召开志愿者座谈会,听取志愿者的意见与建议,解决志愿者在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

五、建立志愿者培训档案,一人一档,将志愿者接受培训的具体情况和培训结果详细记录备案,包括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内容、培训目的、培训效果自我评价等。

六、培训结束后对志愿者进行评估,以判断培训是否取得预期培训效果。

SG—005 志愿者考核制度

制定日期:2008年6月 修订日期:2012年10月

一、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制定志愿服务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内容,对志愿者进行考核评估。

二、定期到志愿服务岗位巡视,通过跟踪服务、信息反馈等形式,了解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的表现,征求岗位负责人及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并记入服务档案,以考核评定志愿者。

三、要求志愿者填写《每日服务情况记录表》,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记录工作内容,由志愿服务岗负责人进行管理、督导、考核,对志愿服务情况做出评定。

四、志愿者服务结束后每人要撰写一篇志愿服务心得,并作为对志愿者考核的一项内容。

SG—006 志愿者奖励制度

制定日期:2008年6月 修订日期:2012年10月

一、为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根据医院奖惩规定,制定志愿者奖励制度。

二、每年组织对注册志愿者的年度评定,把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时间和业绩记录情况作为评价与表彰的依据,对年度评定合格且表现突出的注册志愿者予以表彰奖励。

三、长期参加志愿服务的优秀志愿者如需照顾时优先享受服务。

四、对志愿服务中的先进事迹,利用院内外媒体广泛开展宣传。

五、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内部奖励与外部推荐奖励相结合原则。对优秀志愿者集体和个人,给予精神奖励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积极推荐志愿服务中表现突出的志愿者参加上级志愿者组织的优秀评比申报。

六、为优秀志愿者提供参加骨干培训、娱乐活动及外出旅游等机会。

SG—007 惠民医疗救助制度

制定日期:2008年6月 修订日期:2012年10月

一、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我院惠民医疗救助工作,制订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加强与山东省慈善总会、山东省红十字会、基金会及社会各界的联系,拓宽医疗救助渠道,争取医疗救助资源,扩大医疗救助范围。

三、对惠民医疗救助对象要和蔼可亲、热情周到、真心、细心、诚心地为患者服务,尊重并保护患者的资料及隐私。

四、规范惠民医疗救助项目的管理,严格把关惠民医疗救助项目的申报,原则上一位患者只能享受一次医疗救助,确保救助资源的合理分配。

五、凡拟纳入惠民医疗救助项目的对象,应根据项目要求填写救助项目的相关表格,持民政部门出具的特困证明或低保证,经由科室主任推荐确定、逐级上报。

六、对确定的救助对象应建立独立档案,完善相应的各类信息,建立信息库,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登记、汇总、存档。

七、对各惠民医疗救助项目的资金应在我院财务处设立专门帐户,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单独核算资金接收和使用情况,做好资金的监管。

八、科学设置救助款发放流程,严格掌控每一环节,做好善款的签发工作。对反复住院的救助对象将惠民医疗救助款拨至住院账号。

九、定期对各惠民医疗救助项目情况进行阶段性分析、总结、归档。

SG—008 随访工作制度

制定日期:2008年6月 修订日期:2012年10月

一、在科主任的领导下,负责制定我院随访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随访工作由专人分管,定期对随访人员进行培训、督导。

三、随访服务态度要和蔼可亲、礼貌待人、热情周到、真心、细心、诚心,让患者真正享受到温馨化的随访服务。

四、拓宽随访方式,逐步开展电话、信件、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随访方式。

五、每月进行随访对象治疗效果、康复等情况的随访工作,并对其住院期间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专业随访由各科室专业人员负责。

六、随访必须实事求是,使随访服务具有真实性、客观性、连续性。

七、配合临床科室进行科研随访,对特殊病例进行跟踪随访并及时总结、反馈。

八、负责每月随访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对随访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整理成册,立卷、归档。

九、负责将每月随访结果向相关部门及患者反馈,并制订下次随访计划

 

 

医务社工,架起医患沟通的桥梁

山泉社工

医务社会工作是在健康照顾体系内实施的社会工作,目的是协助那些受到实际的和潜在的疾病、失能或伤害影响的服务对象、家庭和群体,增强、促进、维持和恢复其社会功能。而医务社会工作者就是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在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简称医务社工。相对于国外医务社会工作成熟的发展模式,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尚处于“萌芽状态”,开展医务社工服务的也只有北京、上海、深圳等少数城市的大医院。庆幸的是,山东在医务社会工作这一新兴领域,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医疗机构尝试推行的医务社会工作是如何运行的?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上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医务社工在发展中又遇到哪些问题?为此,记者走访了济南已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医院和相关医务社会工作者。

“吃螃蟹者”的探索

 2008年4月,山东省立医院成立了医务社会工作办公室(简称医务社工办),成为山东省医疗卫生系统首家设立医务社工办的医院,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已在医务社会工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作为公立医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公益性,而如何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院领导以新医改为指导方针,将开展医务社会工作作为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的措施,以此成立专门的医务社会工作办公室并设立医务社工岗位来体现医院公益性的一面。”谈起社工办成立的初衷,山东省立医院医务社会工作办公室尉真主任深有感触地说。

 山东省立医院医务社工办以医务志愿者的方式服务病人,医务志愿者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山东大学医学院的医学生,二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三是社会上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义务志愿者。省立医院医务社工办自成立以来,带领医务志愿者以导医咨询、门诊服务、出入院随访、病房疏导、社区健康教育宣讲等形式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医务服务,为医院和病人之间架起了良好沟通的桥梁。另外,社工办还以募捐救助的方式,开展诸如唇腭裂、青光眼、瓷娃娃等各种慈善基金救助项目,从社会上募集资金,救助贫困患者,在医院与社会之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尉真主任说,社工办自成立后,接连遇到了“4·28胶济铁路事故”、“5·12大地震”、“三鹿奶粉”等重大事件,如何救助在这些重大事件中遭遇突然变故的患者,如何对因突发灾难造成身体残疾的病人和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就成为社工办工作的重中之重。医务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医院救治病人的行动中,他们不仅要维护医院秩序,还要给受伤的病人做心理疏导,为孩子补习功课,为老人读书念报,舒缓突发灾难带给他们的心理伤害,使他们从身体残疾和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中慢慢地解脱出来,勇敢地面对生活。

 医务社工办不仅是医院与患者、医院与社会之间的桥梁,而且在病人与家属之间也起着重要的疏通作用。尉真主任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医院口腔科曾有一位年轻的男性患者,因小伙子生长于单亲家庭,又处在青春期,叛逆心理很强,长期与母亲缺乏沟通与交流,母子关系很紧张。一次,小伙子与母亲发生了口角,一气之下跳楼自杀,被送到医院后拒绝医生救治。在这种情况下,社工办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派了两名专业社工进入病房,对小伙子进行心理辅导,疏导他的逆反心理,缓解他对母亲的对抗情绪,帮助他走出内心的困扰。医务社工刚接触病人时,病人抵触情绪强烈,根本不予理睬,但他们并未放弃,最终小伙子由抵触变为接受,并在医务社工的开导下打开了心结,使得医生对他的病情顺利完成了治疗。

 尉真主任说,诸如此类的医务社工心理辅导案例不在少数。医生解决的主要是患者的生理疾病,而无暇顾及患者的精神和心理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家庭问题,这就需要医务社会工作者来做这方面的工作,避免病人因心理和情绪的变化对医生和护士产生埋怨和不信任,减少由此引起的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化解医患矛盾,改善医患关系。省立医院医务社工办对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在为病人提供服务和救助时,有着严格的规定,如不得从事任何医疗行为,不过多地解释病人病情,不得透露病人隐私等。医务社工和志愿者为病人所做的只能是非医学诊断和非临床治疗行为,强调的是一种人文关怀。

受欢迎的医务社工

 济南山泉社会工作服务社是山东省第一家公益性民间社会工作综合服务机构。山泉的工作人员都是从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刘琰就是其中的一位。2009年在一次中加医务社会工作合作项目中,刘琰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介入该项目,并进入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做医务社工。

 刚来精神卫生中心时,对能否融入新环境,刘琰顾虑重重。虽然专业知识扎实,但对精神卫生健康知识了解不够,经验不足,担心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同时,医务社工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医护人员对这一职业普遍缺乏了解,他们是否理解,能否接受,都让刘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刘琰被分在了心理病房,他最初的任务主要是配合医生查房、带领病人做广播体操等日常性工作,半个月后,他开始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写计划书,尝试开展医务社工的专业实务工作。刘琰说,精神卫生中心大部分是青少年患者,也有部分中老年患者,而这些青少年多患有抑郁症、躁狂症、人格障碍或强迫症等疾病。他与医生、护士结成团队,采用社工专业中“小组工作”的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辅助治疗。在小组工作过程中,刘琰作为医务社工针对患者的社交恐惧、一般性神经症,如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用游戏的方式将患者引入主题,例如亲子沟通、人际交往、自信心的建立等。在这一过程中,医务社工要以平等的身份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将他们看作正常人和同伴,了解他们的心理,避免触动他们敏感脆弱的神经,让患者在小组成员的互动和帮助下逐步培养自我认同感,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凝聚力,以便顺利地回归社会。

 刘琰说,医生和患者因客观原因不可能长时间呆在一起,那么,彼此之间的链接就很容易出现中断,而医务社工正是两者之间的桥梁,他可以了解病人对医生的要求,将情况反应给医院和医生,同时又可以将医生的治疗方案及时地反馈给患者和家属,使其了解治疗进程。这样,就会避免很多因误解而引起的医患矛盾,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使医患关系变得融洽、和谐,这也正是医务社工自身价值之所在。

 在山东精神卫生中心做医务社工的一年里,刘琰有意识地将医务社会工作者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和工作方式传导给护理人员,使他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医务社工的专业服务。最终,刘琰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工作赢得了山东精神卫生中心医护人员的一致赞同和认可,他们从病人的变化和家属赞许的目光中,认同和接受了医务社工的服务方式。今年,刘琰考上了山东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继续进行专业深造,在离开医院的同时,也接到了山东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病房向他发出的邀请,邀请他在课余时间到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病房继续从事医务社工工作。

医务社工,以志愿者的身份在行动

医务社工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据了解,在国外,100张病床必须要有1位医务社会工作者,他们的任务是了解患者,做医生医学诊疗以外的工作,减轻医生负担。山东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一病房的张伯全主任曾在美国做过访学,他告诉记者,在国外,一个治疗团队有四部分人组成:主治医生、心理医生、护士和医务社工,他们各司其职,在病人住院治疗期间,病人的收费告知、情绪变化、心理辅导以及背后的婚姻家庭、就业等情况的了解,都是由医务社工来负责。而我国目前的很多医患矛盾,有时并不是因医生技术问题引起,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由于缺乏沟通而产生。如果医院有医务社工,那么就可以听一听病人的倾诉,化解一下他们内心的痛苦,从而减少对医生的不信任,使医患之间多一份理解和尊重。

 与国外相比,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却不容乐观。除部分城市的三甲医院设有社工部外,全国大多数医院都处于无岗、无人的状态。除此之外,医务人员对医务社工这一职业也知之甚少。张伯全主任很无奈地告诉记者,他的很多同行对医务社工基本没有概念。山东省立医院医务社工办尉真主任同样也证实了这一说法,但她说,虽然医务人员对医务社工不甚了解,但他们都非常支持医务社工介入进来,对病人进行医学诊疗以外的服务,改善病人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治疗效果,使医生、护士与病人之间更好地沟通与交流。

  济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乔世东教授从事社会工作研究多年,他说,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国没有这方面的历史传统,医务社工在目前仍是一个新兴事物,社会大众普遍缺乏对它的了解和认同,社会认知程度低,大众媒体对它的宣传报道也不多,医务社工的概念在人们心中仍是一个空白点。二是缺乏相关政策法规和体制保障,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三是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起步较晚,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较少,因此缺乏大批社会工作者的参与。乔教授还说:如果真正想发挥医务社工在医疗卫生机构中的作用,建立以人为本的医患信任体系,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关键在于政府应加大扶持和宣传力度,号召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医学院的学生、医务人员、社会人士和民间团体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到医院为病人服务的阵容中,形成让专业的医务社工培训志愿者的运行模式,以志愿者的身份,用社工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病人提供服务,以此来接触社工,认识社工。山东省立医院医务社工办尉真主任告诉记者,目前省立医院医务社工办已招募两千多名志愿者,社工办对志愿者不仅有严格的规定,还要进行统一培训,使志愿者的服务更专业化和细致化。对志愿者来说,每一位到医院看病的患者都是他们的服务对象,从导医咨询、办卡、挂号、取药、检查到去病房为患者作专业的心理辅导,这些医务志愿者在以爱心和热心免费为病人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的同时,也改善着医患关系,提升着医院的公信力。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医疗需求,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国家着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令人欣喜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医改方案中也明确提出了“完善医疗保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的意见,将医务社会工作作为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的“润滑剂”。我们有理由相信,医务社工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如何突破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困境

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之一,但却因为本身的高专业性和医疗体系的庞大复杂,使得医务社工无法像社工进入社区那样轻松进入医院开展服务,这又直接导致病人及医院无法充分认识到医务社工的作用,久而久之,医务社工的认同度明显低于其他领域。

以四川为例

由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汶川地震后,社会组织大量涌现,以地震为契机,汶川县人民医院引入了医务社工,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也因地震伤员救助和工伤康复的需求引入了医务社工,这是在四川省为数不多的医务社工进入医院服务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四川省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特殊性,即与地震等自然灾害联系紧密,而在与此无关的医院内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则存在诸多困难。在相继开展的“成都加入中国医务社工联盟座谈会”“推进成都医疗救助与医务社工引领义工(志愿者)服务主题沙龙”“区域性医务社工发展推动机制探讨圆桌会(成都)”中,各方专家对医务社会工作的现状和发展做了深入探讨。作为活动主办方,我们综合到会专家学者和社工机构的观点,对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困境及突破做了如下探讨。

1 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瓶颈

目前,国内除去广东、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较快外,北京、山东、四川成都也有部分医院开展了医务社会工作,但其中的一线服务人员大多数是由医护或行政人员转岗兼职,极少数是专业社工。医务社工难以进入医院开展服务是一个普遍现象,那么,为何会存在这种现象呢?

首先,医院层面对医务社工认识还很片面。很多医院片面地认为医务社工的工作限于导诊、病房慰问、秩序维护等服务。在这种认识下,医院自然不会对医务社工产生足够重视。同样的服务为什么还要花钱去请医务社工呢?志愿者不需要钱,岂不是更好。

其次,医院对医务社工专业能力存在担忧。很多医院即使有专业社工,也还是要在社工开展工作时安排一位医护人员陪同,因为病人关心的问题通常都与病情直接相关,没有专业医学背景就很难为病人提供适切服务,一旦医务社工的回答和医生或者护士不一致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最后,医院整体架构和部门设置发生变动时程序相对复杂。医院是一台精密的仪器,一个庞大的医院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部门增减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没有上级部门指示的情况下,医院层面一般不会轻易做出部门变动的决定。

医务社工专业人才的匮乏和培养机制的缺位也是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一大掣肘。在医务社工没有得到充分认可的现实情境下,不仅是医院对医务社工的专业能力存在质疑,社会组织也同样充满疑虑。在邀请社工机构参加“区域性医务社工发展推动机制探讨圆桌会(成都)”时,一些机构给出的回应是:“医务社工太过于专业化,我们今后不会往那个方向发展,社区服务是我们的主项。”

目前,内地很多省份医务社工的数量都是个位数,同时,高校缺少医务社工方面的专门培养机制,医院也没有为高校毕业的社工提供实习机会,这导致了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举步维艰。

医务社工人才的缺乏和专业能力的不足,导致了医院对是否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充满了质疑和犹豫,而医院对医务社工的低认可度又导致了对医务社工的需求冷淡,进而导致了人才的流失和培养机制的缺失。如此,形成了医院认可度越低医务社工专业人才越缺乏,专业人才越缺乏医院认可度越低的恶性循环,这样的情况必然进一步阻碍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

2  如何在困境中突围

如何打破这个循环?一是从医院入手,这需要政府层面的政策推动,将医务社工纳入医院评级。当然,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细致的顶层设计和进行试点推升。二是从培育专业人才入手,这是社会组织可以做到的。但如果社会组织培养了一批现阶段无法找到工作的医务社工,这对社会组织又将是巨大的负担。怎样解决这个两难的问题?成都市慈善总会秘书长荣道清认为:“目前,医务社工主要可从专业社工加强医学知识或有医学背景的人加强社工知识转型而来。现有社区社工和医务社工在服务上其实有很多可结合点,是可以相互合作,逐渐转型的。”

医务社工主要工作包括:尽可能调动相应的社会资源,为病人提供有效服务;主动与医患双方沟通,观察、发现病人的社会、心理问题,并与各科室医护人员协调处理;当发生医患纠纷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调查及调解处理;为医护人员提供病人的家庭及社会背景资料;组织指导前来医院的志愿者一同开展对病人的帮助和援助工作;出席相关会议,如医师会、护理委员会会议等,就与医疗相关的社会问题提出报告。

在某种程度上,社区社工和医务社工具有共同的服务对象和工作方法,社区中的病人需要到医院治疗,治疗完成后又必然要回到社区,如何让病人在社区和医院都能得到专业的服务,并保持无缝衔接,医务社工和社区社工需要共同合作。

社区社工在居民从社区到医院阶段所扮演的角色

社区社工,尤其是做儿童和老年人服务的社工,经常会遇到案主身体发生疾病的情况,这个时候社工会建议案主就医。但以失独老人群体为例,多数老人在看病期间无人照顾,有的还由于经济拮据,不愿积极配合治疗。由于没有医务社工去了解老人的社会、心理状况,医生会认为患者单方面不配合治疗,就医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纠纷。

 

可以看出,在案主从社区到医院这个过程中,社区社工将患者的社会、心理状况等信息传递给医生,就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也能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而这也是医务社工的主要工作之一。当案主与医院发生纠纷时,社区社工也可以利用对案主的了解,在缓和甚至解决纠纷中发挥重要作用,避免医患冲突。

社区社工在病人从医院到社区阶段所扮演的角色

病人从医院回归社区后的服务是医务社工的职责之一,而病人一旦回到社区,社区社工也有职责为他们提供服务。但我国目前的现状却是病人在出院后很难得到专业社工服务,一方面是因为医院内部医务社工数量较少,无法将服务延伸至社区;另一方面是因为社区社工医学基础知识欠缺,难以开展服务。据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理事与医务社会工作分会联络人陈志英介绍:“在香港,有病人离院计划,病人出院回到社区的同时便有社工为他们提供服务。”在内地目前的现状下,如果医务社工能利用自己的医学基础帮助社区社工开展服务,例如居家照顾、康复指导、哀伤辅导等,那么病人在出院后就能立即得到专业社工服务。

社区社工在“社区到医院”和“医院到社区”两个方向上把服务向医务社工方面拓展,将促使社区社工不断积累医学知识,长此以往,社区社工医学基础将得到增强,再适当辅以学习和培训,社区社工转型为医务社工将形成顺畅的机制。

从社区社工和医务社工服务的结合点出发,两者共同合作,是培养医务社工人才和提高医务社工专业能力的途径。这也是自下而上打破“医院认可度越低专业人才越缺乏,专业人才越缺乏医院越不认可”这一恶性循环的方法。

社区社工转型为医务社工,或者通过努力具备医务社工能力,还将有助于提高医院对医务社工的认可度,也将构筑国家相关政策出台后医务社工快速发展的基础。

 

医疗社会工作个案研究

 

一、接案
  刘某,男,13岁,上海市人,出生至今不能自己站立和独立行走,双眼向上斜视,吐字不清,语言连贯性差,以脑性瘫痪于2000年9月4日住入我院脑瘫科进行康复治疗。
  当日,病房护士通知社会工作者,对该患儿及家长提供康复辅导。2000年9月5日社工员与当事人即患儿的母亲在脑瘫病房首次会谈,向其介绍了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康复医院的作用及工作职责,相互之间取得了信任。
  当事人介绍说:
  这个孩子是第一胎第一产,我(当事人)自己在妊娠八个月时因劳累早产,生产时又因难产借助产钳帮助分娩,孩子生后哭声洪亮,无青紫,窒息史。出生体重为2700克,生后第二天,病情变化,转入抢救室,治疗14天,痊愈出院。 
社会工作师通关秘笈
  出生5个月时我发现孩子视力不正常,到医院就治,诊断为“视神经萎缩”,1岁时仍不能独坐及翻身,到上海医科大学某附属医院就治,诊断为“运动发育落后”,在院外应用针灸、按摩、中药等治疗,3岁时能独立站立片刻及扶物行走,能蹬小三轮车,但是仍不能独立行走,8岁时在上海作了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手术,术后功能训练不正规,至今仍不能独立站立,日常生活动作大部分都是依靠家人的照料。
  会谈中,在社工员的引导下,当事人又介绍了自己及家庭的情况:
  当事人是上海某厂的纺织女工,每天工作很忙。孩子出生时她的丈夫在北京清华大学读研究生。她自己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那时家庭经济很紧张。后来爱人辞了公职,在上海开办了一个电子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公司规模越作越大,家庭经济日渐好转,先后买了房子,汽车,当事人也辞了职,和保姆一起每天在家照顾孩子。由于孩子不能行走,语言障碍,到了上学年龄也不能随班就读,她就在家里教孩子读书写字,后来发现孩子对英语感兴趣,发音比说中国话还流利,就注意加强在英语方面的培养,请家庭教师。现在孩子可以完成简单的听说读写,以后她又发现孩子对电脑很喜欢,每当父亲在电脑前工作时,他都凑过去,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对股票有特殊的爱好,很快孩子就迷上了炒股,上网浏览股市行情是他每天必做的事情。
考试大论坛
  二、立案
  根据患儿家长的叙述和对患儿的观察与了解,社工员向当事人说明小儿脑性瘫痪是脑组织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依据当代小儿脑瘫康复的基本特点,康复不仅是单纯的躯体形态功能的恢复,即不仅使痉挛减轻,姿势改善,畸形矫正和步行能力的提高,还包括对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心理抚慰、精神和情绪的调节以促进各项能力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减轻残疾程度,尽量使患儿获得生活自理和接受教育能力,增加独立生存于社会的能力。因此决定立案给予康复辅导,和当事人确立专业关系。
  
三、社会诊断
  通过与当事人及孩子的多次接触,了解到该患儿的下列情况: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www.Examda。com)
  1.患儿性格内向,胆小,依赖性强,因语言障碍不愿与外人交流,生活自理能力差。
  2.家长对患儿过于溺爱,过分包办孩子的一切,在教育方面过分注重患儿的兴趣,缺乏良好性格的培养。
  
四、社会治疗
  与患儿母亲会谈,提出在住院期间要注意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提高双手的灵活性,精细性,协调性,应与其他孩子多接触,改善构音障碍,使吐字清晰,说话连贯,要让患儿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
来源:www.examda.com
  在医生、护士的配合下,组织部分住院患儿及家长去香山植物园游玩。刘某对这种社会活动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坚持不做轮椅,长时间的步行。回病房后还非常兴奋,问他妈妈还什么时间在去玩。
  患儿经过两个月的水疗,按摩,平衡等一系列康复训练,双下肢关节活动范围扩大,骨盆控制能力提高,坐姿改善,患儿及家长康复训练愿望强烈。我向当事人建议重视患儿的心理与情感的问题,注重心理方面的康复和培养,并申请职业康复训练。
  2001年3月21日奥地利总统夫人来院参观,社工员与医护人员商议,由该患儿代表小朋友用英语与外宾交流问好,并签字留念,患儿获得极大地成就感,异常兴奋,学习文化知识更加认真。他的母亲也感谢医院对孩子的帮助和信任,表示要和社会工作者加强交流,制定今后孩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方向。
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5月6日在脑瘫病房我组织脑瘫儿童的家长座谈,进行社会康复小组辅导,针对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特点,家长的心理变化和存在的社会问题,引导大家进行讨论,会场气氛热烈,通过讨论使家长们懂得:康复训练的目的不仅仅是使残疾儿童改善肢体功能状况,更重要的是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家长要坚持不懈地学习训练技能,并为患儿配置适当的康复器具。同时,不要盲目依靠药物、偏方,也不要在训练中急于求成。当事人认为通过这种形式的交流很受启发,家长们可以自发的组织起来以病室为单位,相互交流,互相帮助,减少孤独感,增强信心。
  7月13日,当事人主动要求与我讨论孩子今后的教育问题,认为现在刘某可以熟练的朗读中学初一语文课本。对患儿的测试显示社会适应行为、独立生活能力都有提高;参加集体活动能力为边缘水平;交往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达到正常水平。因此社工建议孩子出院后到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就读,不要将孩子藏在家中,要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当事人表示采纳工作员的意见。
  2001年9月11日检查刘某关节活动范围扩大,肌力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有提高,言语清晰度改善。预期拟定的全面康复的目标已基本达到,遂于当日出院。社会适应能力的情况待今后随访。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www.Examda。com)
  
五、结案与评定
  在儿童的各类残疾中,脑瘫是最为严重的残疾之一。因此脑瘫儿童及其家庭成了社会中一个有着特殊困难的群体。对脑瘫儿童的家长进行社会康复指导,就是要使家长们能够利用患儿住院的宝贵时间,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生活自理状况,并根据具体情况,学会训练孩子完成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动作,使脑瘫儿童在回归家庭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帮助。在与家长进行小组工作时也发现,孩子残疾了,有些家长对孩子更加过分的呵护,人为地阻隔了患儿与社会的联系,他们常常将正在发育的患儿视为“无知的生命”,感觉不到患儿对接触外界的人和事的心理反应,不能帮助及诱导脑瘫患儿克服心理障碍和智能上的缺陷,所以社会工作员要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避免患儿置身于难与外界沟通的封闭环境中,多为患儿创造能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并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为其选择适合发展的教育方式,使患儿在生活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残疾儿童的家长是最为艰辛与痛苦的,家长企盼外界帮助的心情是可以理解,值得同情的。然而,外界的帮助毕竟有限,最终排解痛苦和忧愁还要自己的努力。社会工作者要指导家长充分注意患儿的特点,注重致力的开发,减少忧虑,持之以恒。我们相信,只要对脑瘫儿童进行全面康复,把医疗康复和社会康复紧密的结合起来,树立坚定的信念,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参与社会能力一定能得到改善。
考试大论坛
  本案例基本上运用行为修正派(简称行为学派)的个案工作模式,认为个人的行为是在外界的环境刺激和制约下形成和改变的,所以强调通过学习过程来改变行为。在这个案例中,社会工作者采取操作制约或称工具制约的方法开展工作。因为患儿刘某的个人行为受到家长的限制,所以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是一方面帮助刘某在外界刺激下改变生活行为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帮助家长学习的过程来改变其行为,由个人意识的控制达到对过去行为的修正,趋利避害是行为修正派个案工作模式的原则。
  行为学派强调可观察的行为,通过对当事人刘某的行为是否正确或反常,以及经过社会治疗后是否恢复了正常行为,作为检验工作成果的标准。这种工作模式基本上不考虑对当事人的内在心理机制的分析诊断,而是直接从当事人的日常行为着手,作为修正行为的出发点。行为修正派个案工作是医务社会工作在个案工作中运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以削弱不适应行为、增加适应行为作为主要目的。这个学派的工作,以偏差行为或症状作为治疗对象,根据当事人的不同类型行为制定修正行为方案,本案是比较成功的一例

 

 

 

 

 

 

 

医务社会工作案例

小安,男,26岁,大学三年级时因精神疾病退学。退学后,小安在精神卫生中心接受了4周治疗后出院。小安的母亲提前退休后全身心地照顾他,但是,小安的某些社会机能仍在慢慢退化。朋友和同学开始疏远他,有些居民也因偏见而对他指指点点,这让原本就内向的小安倍受情绪困扰,更加沉默寡言,越来越没有自信,整天不想出门。小安因为服药有副作用而偷偷藏药和减药,社区也没有相应的康复机构。没多久,小安的精神病再次发作。小安在3年内多次出入精神卫生中心,无奈之下,父母将其送入精神病院。

1年后,小安的病情稳定,经诊断可以出院。他想回家,想接触社会、交朋友,想学点技能从事些简单的工作。父母为了让他更好地康复,准备搬到一个环境幽静,能提供康复和职业训练的社区居住。

自从小安患病以来,父母一直觉得压力很大,很焦虑,对照料好小安既没有信心也不懂技巧,非常希望有专业人士提供帮助,医院的社会工作者准备为小安出院回家提供服务,并联络了社区的社会工作者。

 

问题

1.从社会支持来源看,小安康复的哪些支持存在不足?

2.小安的需要及家人的需要分别是什么?

3.整合小安及家人的需要,基于医务社会工作的思路,写出“出院计划”的内容。

 

问题解析

1.(1)朋友、同学、居民的冷漠与疏远,没有给予小安关怀。②社区没有相应的康复机构,后续的康复治疗没有跟上。

2.小安的需要:①治疗康复需要;②接受教育需要;③职业发展需要;④社会交往需要;⑤价值实现需要。家人的需要:①能搬到一个适合小安康复治疗的社区,有良好的环境利于康复治疗;②有比较专业的精神疾病的疏导、沟通、护理技能及信心。

3.出院计划:①在治疗期间,小安的父母应及时地向主治医师询问有关精神疾病的护理知识,增强他们护理成功的信心。②出院后,搬到环境幽静,能提供康复和职业训练的社区居住。③社区工作者到社区、学校进行教育性活动,使人们能够理解小安的境遇,能够给予小安足够的关心与尊重。④社区提供康复治疗的必要条件,加强与小安的沟通交流及心理抚慰。⑤病情稳定后,相应的安排一些简单的社区服务工作,增强小安康复的信心。

 

 

页面顶部】 【返回列表】 【加入收藏】 【关闭

Copyright © 2017 Weifang Social Work All Rights Reserved.
支持单位:潍坊新闻网
潍坊社会工作协会 版权所有 鲁ICP备130073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