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潍坊社工现状调查
时间:2013/9/4来源:齐鲁晚报 点击量:

    本报记者周锦江

     目前社工们有劲没处使的两个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没有岗位设置,第二没有兑现待遇。在北京,社会工作者队伍很庞大,机构也众多,但是一个普通的专职社工才一千多块钱一个月,连租房子都不够。

     一个人是不是一个真正的社工,不在于考出证,不在于学这个专业,而在于是否能够接受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和这个职业的伦理规范。

     一方面,专业社工非常紧缺;另一方面,科班出身的社会工作毕业生却因得不到社会认可、求职无门而大量流失。

     樱园社区12343民生万事通服务站的李佳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他所学的专业就是社会工作。在毕业之前,曾去当地各个社区机构实习,大受欢迎,但是毕业之后却遭遇无处对口就业的尴尬。班上28个人,有一个出国了,进入社会组织的不过两个人而已。绝大多数人另谋出路。

     目前全国有200多所高校相继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但是整个社会从观念到制度建设等方面为社工职业化生存提供的大环境尚不具备。社工教育依照国际标准进行,学校也与许多单位达成了实习协议,但是从国外舶来的理论在国内应用起来却常常水土不服,同时缺乏专业社工生存的土壤。

     目前,大学生或研究生社工专业毕业后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社会经验。一个大学生做社工无非两种出路:一,进入民间社工机构;二,进入像福利院这样的官方机构。

     在潍坊儿童福利院工作的资深社工马玉娟说,从目前她接触过的大学毕业生来看,普遍过于理想化,拥有实践经验则需要几年时间的锻炼,到底需要几年还得看其悟性。

     在潍坊本地,没有一家高校有社工专业,一个大学里学社工专业的学生一般不会超过40个人,因此,可以推断目前潍坊的专业社工数量非常小,潍坊籍的就更不用说了。

     统计显示,5年前,广州市财政支付薪酬的社会工作者有近2万人。主要活跃在协助青少年教育、妇女工作和残疾人康复辅导等领域,并“挂靠”在社区居委会。尽管如此,我国很多实质上从事社会工作的人仍面临尴尬的境地。

     一方面,专业社工非常紧缺;另一方面,科班出身的社会工作毕业生却因得不到社会认可、求职无门而大量流失。

     一个人是不是一个真正的社工,不在于有没有社工资格证,不在于是否学这个专业,而在于是否能够接受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和这个职业的伦理规范。

     如果给社工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首先这是一份职业、一份助人的职业、一份公益性较强的助人职业,因为这个职业薪水比较低。

     马玉娟做社会工作者工作已经三年,这已经算是业内资格比较老的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虽然有人考出了社工资格证,但是并没有从事社工,而是依然从事着原来的工作。像马玉娟这样,取得资格,并活跃在社工一线的人少之又少。

     马玉娟现在就遭遇着这样的尴尬,她在从事着一些个案研究和小组工作,但是近乎于“光杆司令”,配合她工作的主要是来自各高校的实习生。福利院中考取了社工职业资格的人还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着,护理员还是在做护理员、护士依然在做护士。多数人并没有在做严格意义上的社工工作。

     目前,社工们有劲没处使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没有岗位设置;第二,没有兑现待遇。在北京,社会工作者队伍很庞大,机构也众多,但是一个普通的专职社工一个月才挣一千多块钱,连租房子都不够。

     马玉娟认为,一个人是不是一个真正的社工,不在于有没有社工资格证,不在于是否学这个专业,而在于是否能够接受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和这个职业的伦理规范。

     目前有很多类似于NGO(非政府公益组织),这也目前除了政府之外,社会工作者最大的消化机构,其背后需要财团或者基金方面的支撑才能运转。但是有很多这样的机构做不下去了,其原因就是没有财团支撑。

     在国外,有良好的富人反哺社会氛围;而在国内大多不会交给这样的机构去做,而是愿意自己去做。借此满足自我内心的成就感,不甘居人后。目前,不得不承认,国内很多富人、财团还达不到这样的境界。

     马玉娟说,她调查过很多公益项目,一个运转成功的项目背后,绝大多数有国外文化背景,或者可以获取国外资金支持。

     义工遭遇无事可做,或者长期做

     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看不到进展的事情;社工空有热情,但是没有用武之地。

     在国外,社工都有备案和牌照,就像律师一样,他们的职责都是为每一个公民争取他们应有的权利。与律师收费方式不同,律师一般是计件工资,而社工多是固定薪水,且在国内,以政府设编制、政府买岗位来发薪水。“义工”,主要是社会上一部分有财力、物力、人力的群体,通过爱心互助的情况,帮助他们改善生存窘状,提高生活质量。

     那么将义工发展为社工使整个队伍专业化岂不更好?一位义工组织者向记者坦言,做义工到现在已经好几个年头,并逐渐上了轨道,但是所做的事情却似乎没有改变过。有些队员时间久了就少了激情,参与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比如长期帮助的一位小孩身体不方便,义工们经常陪她聊天、逛街、游玩,但对于这位孩子而言,可能需要更多的心理疏导和康复训练,而这些普通义工都无法完成。

     “慢慢地,我也在反思,这么做有没有意义?”这位义工负责人说,几年前和他一起活跃在一线的义工已经越来越少,现在只能通过不断扩充工队伍来完成正常的志愿工作。

     志愿工作从范围和数量上有好几年都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了,因为大家失去了原来的热情和新鲜感。

     义工遭遇无事可做,或者长期做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看不到进展的事情;社工空有热情,但是没有用武之地。那么社工和义工这“两工”有机结合起来,或许是条出路。

     目前这样的联动已经有了一些操作上的成功案例。在福利院,社工通过招慕,与义工建立伙伴关系。两个月前,马玉娟想对孩子进一些认知方面的发展训练,于是从潍坊义工招慕到四名有过当妈妈的经验的女性,每周拿出一天的时间抱孩子,和孩子交流。招募的条件有四条,不能穿高跟鞋、不能擦香水、要保证一天时间并服从院里管理、不能留指甲。首先对他们进行了培训,告诉她们可以做什么,要注意什么。双方完全是一种伙伴关系,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

     社工所做的是一个长远的宏观的指导,面对的是整个集体,出现人格不健全,认知有障碍就可以开小组。熟悉一个机构,一个月就够了,会有很明显的效果。

     目前社工发展不起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工资待遇不行,编制等问题都没有解决。在福利院中共设35个编制,十年没有变,这就是一个问题。一个合适的薪酬待遇,不敢奢求每一人都无私奉献,但起码能保证他们的收入能达到一个地方的基本生活水平。

     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政府购买岗位。社工所做的是一个长远的宏观的指导,面对的是整个集体,出现人格不健全,认知有障碍就可以开小组。熟悉一个机构,一个月就够了,会有很明显的效果。

     2008年的《关于民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民政事业单位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为“岗变薪变”提供了政策依据。落实意见,将有利于解决民政事业单位长期以来专业定位不明,从业人员薪酬待遇较低的问题;有利于改革单位人事制度,转换用人机制。有利于民政事业单位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据了解,为社工设编制的,在青岛、威海、烟台都已经出现,而且已经落实了待遇。目前在青岛等地出现的社工机构,类似一个民营的企业,申请这样一个机构,招专业的实务社工,政府有预算,他就会找这里来寻找岗位。

     申请一个组织,为政府提供这样的人才。双方签协议,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来机构这里购买,买服务。根据工作状态,政府满意度发放薪水。因为当前政府没有买岗位还比较少,社工找不到岗位流失严重。

     对于社工的继续教育,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成型的想法。如果交给高校,很可能因为高校发展不平衡导致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培养出来的人才理论为主;如果交给政府,很有可能遭遇管理方面不通畅。政府扶持机构、孵化机构,让专业人才去办机构,再从机构中按需纳才或许是当前一个突破口。

页面顶部】 【返回列表】 【加入收藏】 【关闭

Copyright © 2017 Weifang Social Work All Rights Reserved.
支持单位:潍坊新闻网
潍坊社会工作协会 版权所有 鲁ICP备130073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