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社工督导 >> 督导心得 >> 正文
论抗逆力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打击力度
时间:2020/10/21来源:点击量:

论抗逆力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打击力度

 

作者   潍坊科技学院2018级社会工作班      刘佩洋

督导   潍坊市社会工作督导委员会中级社工师  秦廷升

 

      校园欺负问题是中小学生中间经常发生的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 它给孩子的健康成长蒙上了阴影, 也成为许多孩子的噩梦。抗逆力是个体面对逆境时, 能够采取有效应对策略, 摆脱逆境的能力。个体的抗逆力对其以后的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其完成社会化有巨大的影响。对受欺负者而言, 抗逆力的水平越高则摆脱困境越迅速、越彻底。所以,一个学生抗逆力的大小能够帮助自身摆脱校园欺凌的暴力漩涡。

       抗逆力就能够在校园欺凌发生时或发生后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起到弥补和愈合的作用。抗逆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自我调配的能力,他会在我们遇到困境时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但取决于每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想法的不同,他会产生不同的抗逆力水平。

在我了解到抗逆力理论Hunter模型后,再结合我初中时的亲身经历和身边人的遭遇,可以把青少年遭遇校园欺凌时抗逆力的自我调节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是生存策略,也是抗逆力水平最低的策略, 它出现在心理平衡失调的时候, 会引发明显的自我防御行为。在这种策略下, 多采取的行为方式有暴力、反社会行为、高风险行为和情绪倒退。这类学生的想法大都比较偏激,有一种欺软怕硬的想法。面对比他强大的欺凌者时不是想办法反抗而是认为是一种强大的象征。更有甚者会加入欺凌者的行列,去欺凌比自己更弱小的同学。这种同学大多无法顺利完成学业,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不及时纠正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第二种是保护策略,也是三个策略中抗逆力水平是处于中间水平的, 该策略下也会出现自我防御行为, 但它多是釆取与世隔绝、冷漠孤寂、离群、自我依赖和不信任他人的活动。这种同学是在遭受伤害时收缩自己,减少自己的交际圈,淡化自己的存在感。是一种消极的反抗校园欺凌的方法。这种成因大都是对自己信心的缺乏和周围环境的不信任,认为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太多单薄,无法应对欺凌者更加无法反抗,并且不相信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会帮助自己,反而会害怕寻求帮助后会得到欺凌者更加残暴的欺凌手段。这种同学的心理和遭遇在青春期时,会改变他们的性格和习惯,使他们从一个活泼好动的儿童逐渐转化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孤僻的青少年,甚至会带有少许的冷漠。但这并不能代表他们不想融入群体和帮助他们,只能说他们融入群体的能力产生了退化。第三种是健康策略,它是抗逆力水平高的表现, 它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该策略下的个体表现为有较强的自尊、自我效能感、社会胜任力以及社会交往的能力。这种同学懂得运用各种资源,他们往往求助于各式各样的人,如:老师、同学、父母等,他们不会因为欺凌而产生低估自己或者远离群体的行为与做法,他们会仍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校园欺凌也只是他们生命湖泊中的小小的涟漪。

抗逆力是成功克服社会心理危机事件、抗拒压力的能力。每一位被欺凌者都应该挖掘自身的力量, 以期望其能够凭借自身能力走出逆境, 实现自我突破。

 

督导意见:

      提升青少年学生的抗逆力是减少和预防校园欺凌的重要方式。作者采取抗逆力理论Hunter模型,分析了青少年抗逆力的三个层次,即生存策略层次、保护策略层次和健康策略,表述合理、分析透彻,符合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如果再根据文章分析,就如何提升青少年抗逆力提出具体可行的意见建议会更好,可以基于优势视角理论,尝试从外在支持因素、内在优势因素、效能因素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另,“论抗逆力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打击力度”这一题目与文章内容相符合程度不大,文章内容更像是在分析校园欺凌中青少年表现出的抗逆力类型,建议修改题目或补充文章相应内容。

 

                                                                   2020年10月20日

页面顶部】 【返回列表】 【加入收藏】 【关闭

Copyright © 2017 Weifang Social Work All Rights Reserved.
支持单位:潍坊新闻网
潍坊社会工作协会 版权所有 鲁ICP备130073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