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
行 业 标 准 汇 总
潍坊市社会工作协会
2021 年 5 月
目 录
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指南 1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指南 23
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 35
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南 51
社会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指南 64
社会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指南 85
社会工作督导指南 102
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规范 114
养老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规范 154
MZ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民 政 行 业 标 准
MZ/T 058—2014
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指南
Service guideline of social work with children
2014-12-24发布 2014-12-24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发 布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民政部社会工作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34)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南开大学、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北京市儿童福利院、成都市未成年人救助保 护中心、重庆市民政局、广东省民政厅、浙江省民政厅。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晓燕、王婴、邹学银、邓明国、鄢勇兵、周琼、袁慧敏、张剑、李进民。
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原则、服务的范围和类别、服务流程、服务技巧、督导、服务管理 和人员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为有需要的儿童提供的社会工作服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8224-2011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服务
MZ 010-2013 儿童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办法 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
3 术语和定义3.1
儿童需要 children’s needs
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所需的条件、机会和资源的总和。
3.2
儿童社会工作 social work with children
社会工作者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以专业的价值观为指导和科学的理论 为基础,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对儿童开展的服务。
3.3
儿童服务机构 children’s service agency
从事儿童照顾、保护、发展(主要指生理、心理及社会发展)等服务的组织。
4 服务原则
4.1 优先原则
社会工作者在政策规划、服务计划制定、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等方面,应优先考虑儿童的利益和需
要。
4.2 利益最大原则
社会工作者应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利益出发提供专业服务,最大限度保障儿童权
益。
4.3 伤害最小原则
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如果无法避免造成伤害,尽量选择对儿童造成最小伤害的方案,或者是最容易从伤 害恢复的方案。
4.4 平等参与原则
社会工作者应创造公平的环境,确保儿童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 财产状况、居住期限受到任何歧视,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
社会工作者应鼓励和支持儿童参与同自身利益相关的服务活动,尊重其在权利和能力范围之内的自 我决定和行动。
4.5 Th 态系统原则
社会工作者应重视家庭的作用,运用生态系统的观点,从儿童自身及其与家庭、朋辈群体、社区、 学校、服务机构等的互动关系中分析儿童问题,识别所需资源,提供专业服务,促进儿童发展。
5 服务的主要类型
5.1 支持性服务
重视环境自身的力量,通过环境培育的方法,提高儿童所处环境的功能,强化照料者的能力,促进儿童健 康成长。例如为家庭教育提供心理咨询和抚育帮助,增进父母的亲职功能服务。
5.2 保护性服务
通过外部监督、干预性服务等方式,防止儿童被虐待、忽视和剥削。如儿童保护热线、儿童防性侵 服务,为受伤害的儿童提供的庇护和心理干预,为离婚家庭儿童提供心理疏导等。
5.3 补充性服务
通过专业介入,适当增强儿童所处环境中的某些薄弱或缺失环节,弥补家庭对儿童照顾功能的不足。 例如帮助儿童家庭申请相关的社会救助,包括现金救助、日用品的补助和托育服务等。
5.4 替代性服务
当家庭照顾功能缺失时,针对儿童的实际需要,将儿童安排到适当的居住场所,提供一部分或全部替代家庭照顾功能的服务。例如家庭寄养、收养、儿童福利院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对儿童的安置服务等。
6 服务流程
6.1 接案
6.1.1 社会工作者在接案过程中应完成下列主要工作:
——介绍服务宗旨、服务政策、服务项目等;
——初步收集与儿童有关的信息;
——初步探索儿童的问题和需要;
——与儿童、儿童监护人或主要照料人建立专业关系;
——填写《接案登记表》(参见附录 A)。
6.1.2 社会工作者在接案过程中应注意:
——与儿童沟通时应注重以儿童的视角看问题;
——与儿童监护人或主要照料人进行沟通,协同解决儿童的问题;
——从家庭、学校、朋辈群体和社区等多方面入手收集资料。
6.2 预估
6.2.1 社会工作者在预估过程中应完成下列工作:
——发现和识别儿童问题的成因;
——识别儿童及其所处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决定为儿童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填写《儿童预估表》(参见附录 B);
——存在家庭高风险因素的应填写《高风险家庭评估表》(参见附录 C)。
6.2.2 社会工作者在预估过程中应注意:
——坚持动态和持续性的原则,对儿童的问题逐渐深入认识;
——对儿童面临的问题按照轻重缓急排序,找出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注儿童、家长及其它相关人员的参与,为他们提供表达意见的机会,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态
度。
6.3 计划
6.3.1 儿童服务计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儿童的问题与需要,儿童及其所处环境的资源、优势;
——服务计划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
——介入措施、行动步骤及进度安排;
——社会工作者、儿童和家庭或其它照顾者各自的任务;
——评估参与者和评估方式方法;
——填写《儿童服务计划表》(参见附录 D)。
6.3.2 社会工作者在制定服务计划时应注意:
——在制定服务计划时应有儿童的参与,尊重儿童的意愿;
——服务计划应尽量详细和具体;
——服务计划应与儿童服务的宗旨、目标相符合;
——服务计划应易于总结和评估。
6.4 介入
6.4.1 介入任务
6.4.1.1 直接介入的主要任务有:
——促使儿童、家长及相关人员学会运用现有的资源;
——对儿童与环境产生的冲突进行调解;
——运用各种能够影响儿童改变的力量帮助儿童实现积极的改变;
——填写《儿童服务面谈记录表》(参见附录E)。
6.4.1.2 间接介入的主要任务有:
——注意发掘和运用儿童所在社区的资源;
——协调和链接各种儿童服务的资源与系统;
——改变儿童所处的环境;
——促进儿童政策的改变;
——填写《儿童社会工作者可利用的资源列表》(参见附录 F)。
6.4.2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应注意:
——坚持以儿童为本的原则;
——考虑儿童的发展阶段和年龄特征;
——与儿童共同参与介入行动;
——介入行动与服务目标一致。
6.5 评估
6.5.1 社会工作者在评估过程中应完成下列主要工作:
——根据服务内容选择适宜的评估方法(常用评估方法包括:基线测量法、任务完成情况测量法、目标实现程度测量法和介入影响测量法);
——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
——撰写评估结果;
——填写《儿童服务评估表》(参见附录 G)。
6.5.2 社会工作者进行评估时应注意:
——儿童有哪些变化;
——服务过程中所运用的理论与技巧是否恰当和有效;
——明确要做哪些跟进工作。
6.6 结案
6.6.1 社会工作者在结案阶段应完成下列主要工作:
——巩固儿童及其所处环境已有的改变;
——增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解除工作关系,妥善处理分离情绪;
——填写《儿童服务结案表》(参见附录 H)。
6.6.2 社会工作者在结案时应注意:
——与儿童回顾服务的过程,以确定结案时机是否成熟;
——提前告知儿童结案的时间,让儿童有心理准备,帮助儿童处理好离别情绪;
——提醒儿童学会自立,告诉儿童在需要时将继续提供帮助;
——让儿童理解自己的收获,正向表达感受。
7 服务方法
7.1 直接服务方法
7.1.1 社会工作者以面对面的方式给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个案服务和咨询。
7.1.2 社会工作者以小组工作的方式给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包括支持性小组、治疗性小组、自助
小组和任务小组等。
7.1.3 运用个案管理的方法评估儿童的需求、关注儿童与环境间的互动、安排协调儿童所需要的资源 和服务。
7.2 间接服务方法
7.2.1 社会工作者通过整合现有的家庭、社区、学校和其它部门的资源,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
7.2.2 社会工作者通过动员、拓展的方式,为儿童争取新的正式及非正式资源。
7.2.3 社会工作者收集和系统分析与儿童和其环境相关的信息,了解立法和制度的决策过程,反映儿 童的诉求,进行政策倡导。
8 督导
8.1 督导对象
督导对象包括:
——新进入社会服务机构的儿童社会工作者;
——服务年限较短、经验不足的儿童社会工作者;
——在儿童社会服务机构实习的学生;
——儿童社会服务机构的志愿者。
8.2 督导内容
社会工作督导包括为社会工作者提供的行政、教育和支持性督导,应开展下列主要工作:
——参与服务质量评估,对有关项目进行审核,调整服务方案,优化服务结构,增强服务效果;
——协调社会工作者与机构和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
——及时对发现的问题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对机构专业服务决策与经验推广提出建议;
——协助机构设计、规划、监督所负责服务领域的工作程序,根据实际需要与合作机构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 协调,调整服务方案,优化服务结构;
——对工作程序、服务质量以及职业操守进行监督、总结,提出建议并及时反馈;
——监督服务提供者的工作表现及服务效率,提供业务指导;
——监督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操守,给予情绪支持;
——评价专业教育培训的有效性。
9 服务管理
9.1 服务质量管理
9.1.1 社会工作者应以儿童为中心,与儿童及其监护人或主要照料人共同制定服务目标与计划:
——应了解儿童及其监护人或主要照料人的需要,并向服务对象进行工作说明;
——应与儿童及其监护人或主要照料人统一服务期望,共同制定服务的具体目标和实施步骤;
——应建立符合目标实现要求的服务过程记录;
——应根据阶段性评估结果和儿童及其监护人或主要照料人的需要,及时进行服务计划调整。
9.1.2 应制定由社会工作者参与的服务质量规范,并确保其公开透明、具体可行:
——应确定服务质量目标。在服务场所、服务设施、服务用品、服务人员、服务等级、服务内容、 服务程序和服务方法等方面制定具体质量目标;
9.1.3 ——应将标准化服务质量控制与个性化服务质量目标相结合,对有特定要求的儿童及其监护人或 主要照料人、服务项目或过程,需编制特定服务质量计划或特定管理程序。
9.1.4 应建立儿童社会工作服务质量评估机制,定期对服务数量、服务成效进行评估:
——儿童及其监护人或主要照料人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价;
——对工作记录情况予以考核;
——主管部门或第三方开展定性或定量评估(包括数据对比、资料归纳、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
——对工作成效进行定期自评与阶段性考核;
——定期进行专业督导。
9.1.5 应对服务质量评估信息进行反馈,以持续改进儿童社会工作服务质量:
——应提出保持并持续改进服务质量的建议;
——应对收到的反馈予以回应;
——应根据服务质量评估信息修正工作措施,完善服务制度,改进服务质量。
9.2 社会工作行政
9.2.1 制度建设
9.2.1.1 儿童服务机构应制定相应的社会工作服务规章制度并根据需要进行修订。
9.2.1.2 儿童服务机构研究与制定儿童服务规划、计划和方案时应有社会工作者参加。
9.2.2 岗位设置
儿童服务机构应设置儿童社会工作专职或兼职岗位,岗位设置应符合 GB/T 28224-2011 和 MZ 010-2013 的具体规定。
9.2.3 档案管理
应加强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档案的管理,主要工作包括:
——建立基本服务档案,包括儿童的基本信息、服务提供者、服务场所、服务过程的记录及服务成 效等;
——建立服务质量监控记录档案,包括考核情况、服务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和服务计划调整情况等;
——根据儿童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档案,做好儿童信息的保密工作。
10 人员要求
10.1 资格要求
10.1.1 儿童社会工作者
儿童社会工作者应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并按照《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办法》登记或具备社 会工作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
10.1.2 儿童社会工作督导者
儿童社会工作督导者应是在儿童服务领域从事社会工作服务满五年以上(含五年)并取得社会工作 师资格、对社会工作价值伦理有认同度、拥有良好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儿童工作实务经验 和督导技巧的社会工作者。
10.2 伦理要求
10.2.1 应自觉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10.2.2 应明确社会工作服务意识,遵守《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10.2.3 应尊重儿童,保护儿童隐私。
10.3 继续教育要求
应按照《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办法》,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服务能力。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接案登记表
表 A.1 给出了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接案登记表的样式。
表 A.1 接案登记表
编号: 日期: 年 月 日
姓 名
|
|
性 别
|
|
年 龄
|
|
1.个案来源
|
☐ 服务对象主动求助
☐ 社工发现服务对象
☐ 转 介 转介来源
转介原因
|
2.家庭成员
|
姓 名
|
关 系
|
年 龄
|
职 业
|
是否同住
|
联系方式
|
|
|
|
|
|
|
|
|
|
|
|
|
|
|
|
|
|
|
3.儿童面临的问题和需要
|
(1)
(2)
(3)
|
社会工作者(签字):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儿童预估表
表 B.1 给出了社会工作服务儿童预估表的样式。
表 B.1 儿童预估表
编号: 日期: 年 月 日
姓 名
|
|
性 别
|
|
年 龄
|
|
1.背景资料
|
接案原因及当时出现的问题
|
(1)
(2)
(3)
|
家庭背景
|
□一般家庭 □高风险家庭具体说明:
|
学校表现(包括学前机构)
|
学业表现:□好 □一般 □差 同学关系:□好 □一般 □差师生关系:□好 □一般 □差 适应能力:□好 □一般 □差具体说明:
|
朋辈关系
|
关系好坏:□好 □一般 □差
朋辈交往时间: 朋辈交往范围: 具体说明:
|
重要成长经历
|
|
其 他
|
|
2.接案评估过程
|
行为观察与面谈:
初步评估:
|
|
问题诊断/介入焦点:
|
|
□属服务范围,开启个案: 确定服务方式:
|
评估结果及服务方式
|
□个别访谈 □儿童游戏治疗 □家庭/婚姻治疗 □亲职教育/咨询
□团体治疗 □其它介入模式: 备注说明:
|
|
□非服务范围,建议转介:
建议转介资源:□其它专业机构资源 □学校资源 □社区资源 □其它: 原因说明与建议:
|
社会工作者(签字):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高风险家庭评估表
表 C.1 给出了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高风险家庭评估表的样式。
表C.1 高风险家庭评估表
编号: 日期: 年 月 日
一、被评估者的基本资 料
|
监护人或主要照顾者姓名:
|
联系电话:
|
家庭住址:
|
儿童姓名
|
年龄
|
就读幼儿园/学校
|
|
|
|
|
|
|
|
|
|
二、家庭评估内容
|
□有
□无
|
1.家庭成员关系不好或家庭冲突:如父母时常剧烈争吵、家庭成员
中有酗酒、吸毒、精神疾病、犯罪前科等。
|
□有
□无
|
2.因贫困、单亲(父母离异、丧亲)、隔代教养、父母未婚或未成
年生子等其它不利因素,使孩子得不到适当照顾。
|
□有
□无
|
3.失业者:家庭主要收入者失业、退休、破产、负债等,使儿童未
获适当照顾。
|
□有
□无
|
4.父母双方或一方死亡、出走、重病、入狱服刑等,使儿童未得到
适当照顾。
|
□有
□无
|
5.家庭中父母因工作过于忙碌,孩子经常被疏于照顾(如经常不吃
早点上学、着装不整、生病不及时去医院等)。
|
□有
□无
|
6.家中成员曾有自杀倾向或自杀者,使儿童未获适当照顾。
|
□有
□无
|
7. 其它,说明:
|
三、已获得的救助资源
|
□有
□无
|
1.相关部门或单位已提供服务情况(如学校、公安部门等) 说明:
|
□有
□无
|
2.已接受政府政策资源或服务情况(如低保、临时救助、大病救助、 孤儿救助、日间照料、家庭寄养等)
说明:
|
□有
□无
|
3.已接受民间社会福利资源或服务情况(如当地社区附近的儿童照 顾机构、志愿服务等)
说明:
|
□有
□无
|
4.有亲属朋友支持,并获得协助,说明:
|
□有
□无
|
5.其它,说明:
|
四、个案情况简述
|
|
五、说明
|
1.本表由社会工作者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填写,根据本表评估内容,发现其中
一项,社会工作者应加以关注并提供服务,防止儿童需要得不到及时满足。 2.其它部门接受转介时,应注意资料保密。
|
评估人: 联系电话:
是否需要跟进服务: □是 □否
|
社会工作者(签字):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儿童服务计划表
表 D.1 给出了儿童服务计划表的样式与内容。
表 D.1 儿童服务计划表
编号: 儿童姓名: 日期: 年 月 日
问题描述
|
预期目标
|
具体策略和方法
|
执行者
|
预计执行时间
|
执行状况
|
备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会工作者(签字):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儿童服务面谈记录表
表 E.1 给出了儿童服务面谈记录表的样式。
表 E.1 儿童服务面谈记录表
编号: 儿童姓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时间
|
|
地 点
|
|
目 标
|
|
主要内容
|
|
评估及反思
|
|
跟进计划/ 下次面谈安排
|
(需说明本次面谈需跟进的事项及下次面谈时间、议题)
|
督导者意见
|
|
社会工作者(签字):
附 录 F
(资料性附录)
儿童社会工作者可利用的资源列表
表 F.1 给出了儿童社会工作者可利用的资源列表的样式。
表 F.1 儿童社会工作者可利用的资源列表
编号: 儿童姓名: 日期: 年 月 日
资 源类 型
|
具 体人 员
|
联 系方 式
|
地 址
|
可以提供的帮助
|
|
儿童服务机构(儿童
|
|
|
|
|
福利院、婚姻收养登
|
|
记处、儿童收养中
|
|
心、儿童收养评估机
|
|
构、未成年人救助保
|
|
护中心、残疾儿童康
|
|
复中心等)
|
机构资源
|
|
|
|
|
|
|
儿童医院、妇幼保健
|
|
院
|
|
民办服务机构(自闭
|
|
|
|
|
症儿童康复机构、日
|
|
间照料机构等)
|
|
各类基金会
|
|
|
|
社区资源
|
社区居委会
|
|
|
|
社区医院
|
|
|
|
社区志愿者
|
|
|
|
|
社区组织
|
|
|
|
社区单位
|
|
|
|
附近的派出所、民警
|
|
|
|
学校资源
|
学校校长
|
|
|
|
学校辅导员
|
|
|
|
班主任
|
|
|
|
学校心理咨询老师
|
|
|
|
政策资与行政资源
|
各类相关政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临时救助制度、教育救助政策、儿童福利政策、儿童权益保护政策等)
|
|
|
|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
员会
|
|
|
|
当地民政部门
|
|
|
|
当地妇联组织
|
|
|
|
当地教育专家
|
|
|
|
当地儿童养育专家
|
|
|
|
其它
|
|
|
|
社会工作者(签字):
附 录 G
(资料性附录) 儿童服务评估表
表 G.1 给出了儿童服务评估表的样式。
表 G.1 儿童服务评估表
编号: 日 期: 年 月 日
姓
|
名
|
|
性
|
别
|
|
年 龄
|
|
个案描述
|
|
服务目标
|
|
服务起止日期
|
|
提供的服务及进展情况
|
|
儿童现状
|
|
结案情况
|
o顺利结案 o
|
转介 o其它(请注明)
|
介入工作反思
|
|
跟踪服务计划
|
|
|
获得的帮助:
|
|
|
□没有提供帮助
|
□提供有用资料 □生活适应
|
|
□行为矫正
|
□学习辅导 □人际关系支持
|
|
□家庭关系调适
|
□健康服务 □经济援助
|
|
□情绪辅导
|
□就业辅导 □转介服务
|
|
□其它(请注明)
|
|
服务对象意见
|
是否达到预期:
|
|
|
□比预期好得多
□比预期差
|
□比预期好 □和预期一样
□比预期差得多
|
督导意见
|
|
社会工作者(签字):
附 录 H
(资料性附录) 儿童服务结案表
表 H.1 给出了儿童服务结案表的样式。
表 H.1 儿童服务结案表
编号: 日期: 年 月 日
个案姓名
|
|
性 别
|
|
年 龄
|
|
转介者/转介(申请)日期
|
|
立案/重开个案日期
|
|
结束个案日期
|
|
个案性质及简单描述:
|
辅导目标:
|
提供的服务及个案进展:
|
服务对象现状:
|
|
结案原因:
|
|
o目标达到 o不能提供所需服务
|
|
o社工认为不适宜继续提供服务
|
|
(请注明)
|
|
o服务对象不愿意继续接受服务
|
|
(请注明)
|
|
o情况有变化 (如服务对象转学、迁居等)
|
|
(请注明)
|
|
o其它
|
|
(请注明)
|
|
服务对象知道个案已结束并知道在有需要时如何得到服务。□是
|
□否
|
社会工作者(签字):
MZ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民 政 行 业 标 准
MZ/T 059—2014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指南
Guideline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ocial work service program
2014-12-24发布 2014-12-24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发 布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民政部社会工作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34)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华东理工大学、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深圳市现代公益组 织研究与评估中心、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广东省民政厅、 浙江省民政厅。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范斌、周巍、陆士桢、南燕、李真、陈城、滕爱聪、李进民、王颖。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目标、原则、主体、内容、方法和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财政性资金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评估。其他资金购买或委托实施的社会工作服务项 目评估可参照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2.1 社会工作服务 social work service
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运用专业方法为有需要的服务对象(个人、家庭、 社区、组织等)提供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和资源协调等方 面的专业性服务,以协助服务对象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提升服务对象适应环境的能力。
2.2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social work service program
为满足特定服务对象的需求,在一定时间内,运用一定的资源,按照预定的服务目标、服务内容和 服务要求所设计、实施的社会工作服务任务。
3 评估目标
3.1 评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专业服务效果及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
3.2 总结社会工作服务经验,提炼社会工作服务技巧,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水平。
3.3 作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结项的依据以及为项目购买方确定项目执行方继续承担相关社会工作服务项 目的资质提供依据。
4 评估原则
4.1 客观性原则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准确反映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投入、运作、产出以及成效方面的实际情况。
4.2 专业性原则
注重考察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论、方法和技巧在服务项目中的运用。
4.3 系统性原则
通过层次化结构对指标体系进行结构化分类,确定各类评估指标的权重,全面、综合地反映服务项目 的整体情况。
4.4 可操作性原则
评估方法符合项目实际,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易于操作。
5. 评估主体
5.1 评估组织者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评估组织者一般为购买方,负责确定评估方式和评估执行方,落实评估经费, 统筹评估相关事宜。
5.2 评估执行方
评估组织者直接组建的专业评估团队或受委托的专业评估机构组建的专业评估团队。 评估团队应具备以下条件:
——不少于 5 人的单数组成;
——取得中、高级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或受过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且具有 3
年以上相关社会工作实务经验的人员不低于 30%;
——不少于 1 名熟悉社会组织财务工作、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财会人员。
6 评估内容
6.1 项目方案
项目方案的评估应包括: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策划是否专业、规范;
——服务计划是否具有逻辑性和可操作性,是否有效回应服务对象需求和项目目标要求;
——服务对象界定是否符合项目基本要求;
——对需求的调查分析是否准确,需求分析报告结构是否完整,是否能根据需求合理界定项目服务 的覆盖范围和目标指向;
——预算方案是否体现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公益导向性的原则。
6.2 项目实施
6.2.1 专业人员配备与使用
在项目实施中,是否能够按照项目方案中的计划配备相应的社会工作及相关专业人员,并在项目实 施中发挥相应作用。在人员使用过程中,是否能够做到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团队协作。
6.2.2 物资配置
在项目实施中,使用的场地、设备、服务设施及相关物资是否能够满足项目运行需求。
6.2.3 专业服务价值理念运用
在项目实施中,能否真正体现社会工作者“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价值观和“平等、尊重、接纳、 保密”等专业原则。
6.2.4 专业服务理论运用
在项目实施中,是否正确依据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理论。
6.2.5 专业服务方法运用
在项目实施中,是否恰当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
6.3 项目管理
6.3.1 项目行政管理
是否制定和执行了项目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物资管理制度及保密制度。
6.3.2 专业规范性管理
是否制定和执行了完善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规范和程序;是否全面、原始、真实保存项目服务档案; 是否制定了服务对象权益保障制度。
6.3.3 项目进度管理
项目团队是否根据服务方案制定了总体工作计划和阶段性工作安排;是否制定了服务进度管理制 度,并合理安排工作进度。
6.3.4 服务质量体系与督导
是否建立了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是否建立专业督导和培训机制;是否建立意见反馈与投诉处理机制; 是否提出持续改进机制。
6.3.5 风险管理与应急预案
项目执行机构是否对其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预估,是否制定了项目应急预案。
6.3.6 项目资金管理
项目资金使用是否符合预算执行方案和财务管理制度。
6.4 项目成效
6.4.1 目标实现程度评估内容包括:
——合同规定的服务目标达成情况;
——合同规定的服务数量完成情况;
——合同规定的服务对象改善情况;
——合同规定的服务组织及其专业团队从项目实施中得到成长发展的情况。
6.4.2 满意度
评估服务对象、购买方、项目执行方对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与成效的满意度。
6.4.3 社会效益
对项目的影响力、可持续性、可推广性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
——社会反响:奖惩情况、宣传报道、研究成果;
——决策影响:对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
——资源整合:组织参与、社会捐赠、志愿者参与。
7 评估方法
7.1 资料分析法
资料分析法应包括以下内容:
——组织资料分析,包括但不限于组织的基本信息(如组织章程)、与项目有关的组织制度文本(如项目财务管理制度)和组织日常工作记录(如董事会或理事会会议记录);
——项目资料分析,包括但不限于项目计划(如项目标书、项目服务方案)、项目服务档案(如服务记 录)、项目人员档案(如项目人员、志愿者档案)、项目财务信息(如项目预算、决算表)及与 项目相关的各类管理制度档案(如项目行政管理、专业规范性管理、项目进度管理、服务质量控制、风险管理);
——其他资料分析,包括但不限于项目测评工具(如服务满意度问卷)、项目各类统计文本(如服务 满意度调查结果统计)和项目各类工作报告(如项目中期报告、总结报告)。
7.2 观察法
观察法应包括下列内容:
——为了解项目的具体服务过程,评估人员应对每个项目的日常服务或活动过程进行现场观察。观察内容包括:服务环境、服务内容、服务方法以及服务的社会工作专业性体现和规范,服务人员与 服务对象的互动等;
——对于已经结束的服务项目,评估人员可通过观察该组织与评估项目同类的日常服务和活动,从侧 面了解项目的服务过程。
7.3 问卷法
问卷法应包括下列内容:
——在项目评估过程中,评估人员可利用问卷调查收集项目服务对象满意率和项目服务成效等信
息;
——依据项目总体目标和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调查问卷及抽样样本;
——在问卷调查结束后,评估人员应对问卷回收情况、问卷填写完整性和内容真实性进行质量复核。
7.4 访谈法
7.4.1 与项目的服务对象及开展项目服务的相关人员,就服务满意率、服务成效以及对项目服务的具体 意见进行访谈。
7.4.2 与项目执行方的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就以下内容进行访谈:
——向执行方的负责人了解在项目运作过程中,有关项目监管、资源整合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运作 该项目给组织带来的影响以及项目运作中遇到的困难;
——向执行方项目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了解项目的实际运作情况,包括项目体现社会工作专业价值 观、理论和方法的情况,项目完成情况,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管理制度及落实情况。
7.4.3 与项目购买方代表就项目运作情况的满意度进行访谈。
8 评估程序
8.1 制定评估方案
8.1.1 起草方案
评估执行方应根据评估组织方的要求,起草详细的评估方案。
8.1.2 方案内容
评估方案内容应包括:
——目标任务;
——基本方法;
——进度安排;
——人员安排;
——经费预算;
——风险控制。
8.1.3 方案确认
评估执行方应将评估方案交评估组织方确认,双方确认同意后签订委托评估协议书(见附录 A)。
8.2 组织人员
评估执行方应根据评估方案,组建评估团队,针对项目开展评估培训。
8.3 发送通知
评估执行方应至少提前 30 个工作日,书面告知被评估方评估的具体要求、评估标准、操作细则及安排。
8.4 实施评估
被评估方应根椐评估要求提交自评报告。评估执行方在收到自评报告和相关材料后及时组织评估。 评估实施过程中,被评估方应根据评估需要,及时向评估执行方提供项目相关的各类资料。
8.5 出具报告
8.5.1 报告内容
评估报告内容应至少包括:
——评估开展情况;
——项目及执行基本情况;
——评估结论及建议。
8.5.2 评估结果反馈
评估执行方撰写完成评估报告后,应以评估报告(初稿)的形式,就初步评估结果与被评估方进行沟通, 征询被评估方意见。
评估执行方出具正式评估报告并送达评估委托方。
9 评估报告运用
9.1 项目购买方
9.1.1 评估报告应作为项目购买方是否继续委托或中断委托项目的决策依据;
9.1.2 评估报告应作为项目购买方与项目执行方协商对未来项目方案、项目实施、项目管理等方面改善 的参考依据;
9.1.3 评估报告宜作为优秀项目评比、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参考依据。
9.2 项目执行方
9.2.1 评估报告应作为项目执行方向项目购买方申请新项目或申请项目延续的参考依据;
9.2.2 评估报告应作为项目执行方对项目经验的总结和对项目进一步改进的参考依据。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委托评估协议书
表A.1给出了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委托评估协议书的样式。
表A.1 委托评估协议书
编 号:
委托方 甲方: 受托方 乙方:
兹有甲方委托乙方对 项目进行评估。乙方接受甲方委托。双方经协商达成以下约
定:
|
一、委托评估事项
|
(一)项目评估范围:
接受乙方项目评估的,系 项目(以下简称 项目),共计 项。
|
(二)项目评估的主要内容
|
(三)项目评估工作时间要求:
项目开展时间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
(四)费用及付款方式
4 本协议的评估费为人民币 (大写)元,该费用包括完成评估工作的所有运作资金、人员工资等有关费用。
5 付款方式:甲方应在本协议签订后20个工作日内向乙方预付 %项目评估费,其
余 %项目评估费在乙方提交评估报告后付清。经费划拨至如下账号:
开户行:
开户名:
|
开户账号:
|
二、双方权利和义务
|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1.甲方的权利
(1) 甲方对乙方的评估及报告撰写过程享有指导权,对乙方撰写的评估报告成果享有知识产权。
(2) 甲方有权对乙方在评估工作开展过程中各项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估经费使用及 各项评估指标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必要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3) 对于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甲方有权对乙方提出整改要求。乙方在整改后仍不能满 足开展评估工作条件的,甲方有权终止协议并向乙方追讨全部经费。
2.甲方的义务
(1) 按照合同规定如期向乙方拨付评估工作经费。
(2) 协调各业务主管部门、各项目承办机构,尽力解决评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乙方提供 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1.乙方的权利
乙方按本协议规定获得评估工作经费;为完成本次评估工作,可以向甲方提出给予必要支 持的要求。
2.乙方的义务
(1)按照约定完成项目评估工作,出具真实、完整、专业的项目评估报告。由于受项 目评估工作性质的约束,以及项目执行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固有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制约, 存在着某些重大错报可能未被发现的风险,因此,乙方的评估责任并不能替代、减轻或免除项 目执行单位的项目管理责任。
(2)对执行业务过程中知悉的项目执行单位的组织机密严加保密。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
未经项目执行单位同意,乙方不得将其知悉的组织机密和项目执行单位提供的资料对外泄露。
(3) 根据项目实际完成情况和甲方要求,分期分批出具评估报告(如因项目执行单位未能及时提供评估资料等原因造成延期的,另行商定)。
|
三、违约责任
|
1. 任何一方未按约定履行,另一方有权要求对方履行或终止本合约,并保留要求对方赔偿损 失的权利。
2. 对于甲方原因造成乙方工作进度延期,甲方不得追究乙方责任。对于乙方因自身原因未 能及时有效地履行本合约,甲方有权不支付相应的评估费用,直至终止合约。
3. 甲乙双方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承担违约责任。
本协议书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两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
甲 方(盖章):
|
|
乙 方(盖章):
|
法定代表人(签字):
|
法定代表人(签字):
|
联系人:
|
联系人:
|
地 址:
|
地 址:
|
邮 编:
|
邮 编:
|
电 话:
|
|
电 话:
|
传 真:
|
传 真:
|
日期: 年
|
月
|
日
|
日期: 年
|
月
|
日
|
ICS 03.080.
备案号 ×××××-20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行业标准
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
Guideline of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service
2016-01-08 发布 2016-01-08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发 布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民政部社会工作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34)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深圳市民政局、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深圳市标准技术研 究院、深圳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广州市老人院、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大爱之行”项目办、深圳市 龙岗区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东莞市蓝天关怀公益服务中心、厦门市 湖里区霞辉老年社会服务中心、哈尔滨商业大学、合肥市爱邻社会工作服务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隋玉杰、余智晟、张卓华、曾碧静、佃乾乾、常广财、陶书毅、王瑞芳、裴文 琳、周巍、黄远清、何静、王飞、郑超波、李雪、张晓曼、刘玉平。
引 言
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充分发挥 社会工作者在养老服务业中的专业作用,总结推广各地老年社会工作实务经验,科学规范、正确引导老 年社会工作服务行为,切实保障老年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特制定本指南。
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老年社会工作的术语和定义、服务宗旨、服务内容、服务方法、服务流程、服务管理、 人员要求和服务保障等。
本标准适用于社会工作者面向有需要的老年人及其家庭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9353-2012 养老机构基本规范
MZ/T 059-2014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老年社会工作服务 the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以老年人及其家庭为对象,旨在维持和改善老年人的社会功能、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的社会 工作服务。
3.2
老年社会工作者 the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er
从事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且具有资质的社会工作人员。
3.3
适老化环境改造 environmental transformation for the elderly
针对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及特点,设计和改造适合老年人生活的住宅、公共设施和社区环境等活动。
3.4
老年临终关怀 hospice care for the elderly
为满足临终老年人及其家属的生理、心理、人际关系及信念等方面的需要,开展的医疗、护理、心理支 持、哀伤辅导、法律咨询等服务。
4 服务宗旨
4.1 老年社会工作服务应致力于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4.2 老年社会工作服务应遵循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实现、尊严的原则,促进老年人角色转换和社 会适应,增强其社会支持网络,提升其晚年的生活和生命质量。
5 服务内容
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救助服务、照顾安排、适老化环境改造、家庭辅导、精神慰藉、 危机干预、社会支持网络建设、社区参与、老年教育、咨询服务、权益保障、政策倡导、老年临终关怀等。
5.1 救助服务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评估老年人,特别是空巢、高龄、失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和经济状
况;
——协助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申请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住 房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
——协助有需要的老年人获得单位和个人等社会力量的捐赠、帮扶和志愿服务;
——提供相应的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
5.2 照顾安排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组织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包括日常生活活动、精神状态、感知与沟通、社会参与等方面内容, 为老年人建立照顾档案;
——协助有需要的老年人获得居家照顾和社区日间照料等服务;
——协助有需要的老年人申请机构养老服务;
——协调老年人的长期照护安排,特别是居家照顾、社区日间照料和机构照顾之间的衔接;
——协助照顾者提升照顾技能。
5.3 适老化环境改造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协调开展老年人居住环境安全评估;
——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失智等有需要的老年人及家庭申请政府与社会资助,改造室内照明、 防滑措施、安装浴室扶手等,减少老年人跌倒等意外风险。
5.4 家庭辅导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协助老年人处理与配偶的关系;
——协助老年人处理与子女等的家庭内代际关系;
——提供老年人婚恋咨询和辅导。
5.5 精神慰藉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识别老年人的认知和情绪问题,必要时协调专业人士进行认知和情绪问题的评估或诊断;
——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认知调节,帮助老年人摆脱抑郁、焦虑、孤独感 等心理问题困扰;
——协助老年人获得家属及亲友的尊重、关怀和理解;
——帮助老年人适应角色转变,重新界定老年生活价值,认识人生意义,激发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5.6 危机干预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识别并评估老年人所面临的危机,包括危机的来源、危害程度、老年人应对危机的能力、以往 应对方式及效果等;
——统筹制定危机干预计划,包括需要干预的问题或行为、可采用的策略、可获得的社会支持、危 机介入小组的建立及分工、应急演练、信息沟通等;
——及时处理最迫切的问题,特别是自杀、伤及他人等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行为问题。必要时,协 调其他专业力量的支援,对老年人进行身体约束或其他限制行为;
——进行危机干预的善后工作,包括对介入对象的回访、开展危机介入工作评估和小结、完善应急 预案以预防同类危机的再发生等。
5.7 社会支持网络建设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评估,包括个人层面可给予支持的人数、类型、距离及所发挥的 功能,以及社区层面老年人群的问题与需求、资源配置情况及需求满足情况;
——综合使用各种策略以强化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包括个人增能与自助、家庭照顾者支持、邻里 互助、志愿者链接、增强社区权能等;
——巩固社会支持网络成效,建立长效机制。
5.8 社区参与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体育、娱乐等各项活动,培养老年人兴趣团体,提升老年人的社会活 跃度,丰富老年人的社会生活;
——组织老年人积极参与各项志愿服务,培育老年志愿者队伍,发展老年志愿服务团体;
——支持老年人参与社区协商,为社区发展出谋划策;
——拓展老年人沟通和社区参与的渠道,促进老年人群体的社会融合。
5.9 老年教育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评估老年人兴趣爱好及教育需求;
——推动建立老年大学、老年学习社等多种类型的老年人学习机构和平台;
——开展有关健康教育、文化传统、安全防范、新兴媒介使用等方面的学习培训课程;
——鼓励和支持老年人组建各种学习交流组织,开展各种学习研讨活动,扩大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范
围;
——鼓励老年人将学习成果转化运用和传承,鼓励代际之间相互学习、增进理解。
5.10 咨询服务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协调相关专业人士为老年人提供政策咨询、法律咨询、健康咨询、消费咨询等服务;
——完善老年人信息提供和问询解答的机制和流程。
5.11 权益保障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维护和保障老年人财产处置和婚姻自由的权益;
——发现并及时举报老年人受虐待、遗弃、疏于照顾等权益损害事项;
——开展社会宣传和公众教育,防止老年人受到歧视、侮辱和其他不公平、不合理对待;
——协助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享受社区和机构的各项养老服务,获得老年人补贴和高龄津贴等。
5.12 政策倡导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研究、分析与老年人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社会政策中在制定和执行中的不完善与不合理内容,向 相关职能部门提出政策完善建议;
——对社会公众进行教育、宣传,树立对老年人群体的客观、公正的社会评价。
5.13 老年临终关怀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开展生命教育,帮助老年人树立理性的生死观;
——协调医护人员做好临终期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痛症管理;
——密切关注老年人的情绪变化,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
——协助老年人完成未了心愿及订立遗嘱、器官捐献等法律事务;
——协助老年人及家属、亲友和解和告别等事宜;
——协调为老年人提供精神层面的支持;
——为有需要的老年人及家属提供哀伤辅导服务。
6 服务方法
6.1 基础方法
老年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直接服务方 法及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等间接服务方法。
6.2 针对特定需要的介入方法
6.2.1 缅怀治疗
6.2.1.1 老年社会工作者协助老年人缅怀过去,找回以往的正面事件和感受,从正面的角度去理解和 面对过去的失败与困扰,从而肯定自己,适应现在的生活状况。
6.2.1.2 主要适用于帮助老年人缓解抑郁、轻度失智等问题。
6.2.2 人生回顾
6.2.2.1 老年社会工作者引导老年人通过生命重温,帮助老年人处理在早期生活中还没有妥善处理的 问题,从而解决长期的心结。
6.2.2.2 主要适用于帮助老年人处理长期的情绪问题。
6.2.3 现实辨识
6.2.3.1 老年社会工作者通过向老年人提供持续的刺激和适当的环境提示,帮助他们与现实环境接轨。
6.2.3.2 主要适用于预防和缓解老年人认知混乱、记忆力衰退。
6.2.4 动机激发
6.2.4.1 老年社会工作者通过协助老年人接触他人、参加群体活动,激发老年人对现在和未来生活的 兴趣。
6.2.4.2 主要适用于预防、缓解老年人社交能力受损、负面情绪等。
6.2.5 园艺治疗
6.2.5.1 老年社会工作者组织和协助老年人参与园艺活动,接触自然,舒缓压力,复健心灵。
6.2.5.2 主要适用于预防和缓解老年人身体和精神的衰老。
6.2.6 照顾管理
6.2.6.1 老年社会工作者综合评估老年人的需求,并计划、统筹、监督、再评估和改进服务,实现对 老年人持续、全面的照顾。
6.2.6.2 主要适用于需要长期照护的老年人,以及具有多重问题和复杂需求的老年人。
7 服务流程
7.1 接案
老年社会工作者在接案过程中应完成下列工作,包括但不限于:
——收集老年人资料;
——了解老年人的问题和需要,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
——评估老年人的问题解决是否在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范围和机构能力范围内,必要时予以转
介;
——与老年人或主要照顾者建立专业关系。
7.2 预估
老年社会工作者在预估过程中应完成下列工作,包括但不限于:
——优先评估老年人面临的风险,如健康、受虐、抑郁、自杀等;
——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进行跨专业、综合性评估,包括老年人的问题、需求和资源状况等;
——与老年人共同决定解决问题的优先次序。
7.3 计划
老年社会工作者在计划过程中应完成下列工作,包括但不限于:
——邀请老年人及其家庭参与服务计划制定;
——设定服务计划的目的和目标;
——目标的制定应符合具体、可衡量、可达成、可评估、有时限的SMART原则;
——制定介入策略、行动步骤及进度安排;
——拟定预期存在的困难、风险及其应对策略和预案;
——明确社会工作者、老年人和照顾者各自的任务和角色;
——制定过程评估和成效评估计划及指标;
——拟定服务所需的人力、经费、设备设施等资源保障。
7.4 介入
老年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应完成下列工作,包括但不限于:
——促使老年人、家庭及相关人员学会运用现有资源;
——对老年人与环境产生的冲突进行调解;
——运用各种能够影响老年人改变的力量帮助老年人实现积极的改变;
——采用优势视角,鼓励和协助老年人发挥潜能:
——注意发掘和运用老年人所在社区或机构的资源;
——协调和链接各种老年人服务的资源和系统;
——促进老年人所处的环境的改善;
——促进老年人政策的改善。
7.5 评估
老年社会工作者在评估过程中要完成下列工作,包括但不限于:
——根据服务计划中制定的过程评估和成效评估计划开展评估;
——采取多种方式收集和分析与服务相关的资料,包括客观资料、主观感受与评价等;
——撰写评估报告。
7.6 结案
老年社会工作者在结案过程中应完成下列工作,包括但不限于:
——根据服务效果和具体情况确定能否结案;
——巩固老年人及所处环境已有的改变;
——增强老年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避免或妥善处理因结案产生的负面情绪;
——结案后提供跟进服务。
8 服务管理
8.1 质量管理
8.1.1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服务机构应建立老年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老年社会工作服务质量方针;
——老年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目标;
——老年社会工作服务职责和权限。
8.1.2 服务质量过程控制
8.1.2.1 老年社会工作服务过程应严格按照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流程和质量手册开展服务。
8.1.2.2 老年社会工作者应识别、分析对服务质量有重要影响的关键过程,并加以控制。
8.1.2.3 及时、准确、系统记录服务情况。
8.1.3 服务成效评估
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成效评估工作按 MZ/T 059-2014 规定执行。
8.2 督导制度
服务机构应建立督导制度,主要内容包括:
——明确督导者的资格、督导对象;
——督导者的职责和权利;
——督导工作内容、流程;
——督导过程记录;
——督导工作评估。
8.3 风险管理
8.3.1 风险管理制度
服务机构应建立健全老年社会工作服务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识别风险,确定何种风险可能会对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产生影响,量化不确定性的程度和每个风 险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
——控制风险,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预案和应急方案,编制多个备选的方案,并明确风险管理的基 本流程,对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风险做好充分的准备;
——规避风险,在既定目标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方案的实施路径,消除特定的风险因素。
8.3.2 风险预案
老年社会工作者应在服务策划时一并制订风险预案,对应急指挥体系与职责、人员、技术、装备、 设施设备、物资、处置方法及其指挥与协调等预先做出具体安排。
8.3.3 应急处置
老年社会工作者应根据风险的类型及影响程度,采取以下处置策略:
——回避风险:对不可控制的风险应采取回避措施,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所有的服务活动要在国家 有关的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减少风险:对于无法简单回避的风险,设法减少风险。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控制体系,
及时与服务各方沟通,获取支持、配合和理解;
——转移风险:把部分风险分散出去,可购买老年人意外保险及公共责任险;
——接受风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服务,承担风险。
8.4 投诉与争议处置
8.4.1 服务机构应建立服务投诉与争议处置制度。
8.4.2 服务机构应建立畅通的渠道,收集与服务质量相关的投诉和改进建议。
8.4.3 服务机构和老年社会工作者对收到的投诉和建议应及时予以回应和反馈。
8.4.4 服务机构和老年社会工作者根据意见和建议,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9 人员要求
9.1 老年社会工作者
9.1.1 老年社会工作者应具备以下资质之一:
——获得国家颁发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
——具备国家承认的社会工作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
9.1.2 老年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具体工作中,应遵守以下要求:
——掌握涉及老年人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具备开展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所需的老年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接受社会工作专业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服务能力;
——推动多学科合作,与其他专业人士相互尊重、共享信息并有效沟通。
9.1.3 老年社会工作者的配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养老机构、城乡社区应根据服务对象的数量、自理能力的高低、服务的类型、服务的复杂性等 因素进行人员配备;
——城镇养老机构每200名老年人应配备一名老年社会工作者,农村养老机构可参考上述标准配备;
——城市社区中每1000名老年人应配备一名以上的老年社会工作者,不满1000人的可多个社区配备 一名老年社会工作者,农村社区可参考上述标准配备。
9.2 为老服务志愿者
9.2.1 应建立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做好志愿者的登记、培训、记录、激励、评价等工作。
9.2.2 建立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联动机制,根据服务需要招募符合资质的志愿者,协助社会工作者开 展老年社会工作服务。
10 服务保障
10.1 设施设备
10.1.1 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应具有必要的个案工作室、小组工作室、多功能活动室等。
10.1.2 在养老机构中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其环境与设施设备要求应符合 GB/T 29353-2012 中 7.1 和
7.2 的规定。
10.2 信息化建设
10.2.1 服务机构应将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相关信息纳入信息化系统建设或规划;
10.2.2 运用信息技术,对老年人、志愿者及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进行系统化的管理;
10.2.3 应建立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数据库,定期开展服务数据统计分析,并用于服务成效评价及社会工 作研究与相关决策;
10.2.4 应做好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信息保密工作,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10.3 服务档案管理
10.3.1 应建立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档案管理制度,包括档案的归档范围及要求、档案移交、档案储存及 保管、档案的借阅、档案销毁、档案保密等内容。
10.3.2 应建立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的服务档案管理室,并指定专人负责服务档案管理工作。
10.3.3 应对老年社会工作服务过程的资料进行及时归档,主要包括:
——老年人基本信息档案,包括老年人的基本信息、服务受理和评估记录、服务资质证明等;
——服务过程的记录,包括个案、小组、社区服务等相关服务记录;
——服务质量监控记录,包括考核情况、服务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和服务计划调整情况等;
——服务转介和跟踪记录,包括服务转介情况及跟踪回访情况记录。
参 考 文 献
[1] MZ 008-2001 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
[2] MZ/T 032-2012 养老机构安全管理规定
[3] MZ/T 039-2013 老年人能力评估
[4] 《联合国老年人原则》1991-12-16 联合国大会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2号 [6]《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49号
[7] 《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令第49号
[8] 《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 2006-07-20 人事部 民政部[9]《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办法》 2009-09-07 民政部
[10] 《志愿服务记录办法》2012-10-23 民政部
[11] 《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 2012-12-28 民政部
ICS 03.080.99 A16
备案号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民 政 行 业 标 准
MZ/T 071—2016
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南
Guideline fbr community social work service
2016-12-06 发布
2016-12-06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发布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 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34)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民政厅、华东理工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大爱之行” 全国项目办、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广州阳光社会工作事务中心、上海东方社会组织与服务 评估中心、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开心社工服务中心、重庆仁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 希望社工服务中心、深圳市龙岗区至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若兰、范斌、孙莹、阎安、李涛、王瑞芳、郭名依、黄红、张海、 王秋月、 王艳蕊、黎志芬、杨晓慧、王颖。
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总则、内容与要求、流程与方法、质量管理和服务保 障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在城乡基层开展的社区社会工作服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O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0647. 1-2006 社区服务指南第 1 部分:总则
MZ/T 059-2014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指南
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 2012-12-28 民政部
城市社区档案管理办法 2015-11-23 国家档案局、民政部
3 术语和定义
GB/T 20647. 1-2006 和 MZ/T 059-2014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社区社会工作服务 community social work service
秉持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以社区为平台,以统筹社区照顾、 扩大社区参与、促进社区融合与社区发展、参与社区矫正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等为主要任务 的专业活动。
3.2 社区社会工作者 community social worker
专职从事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人员。
3.3 社区照顾 community care
社区社会工作者采用个案管理、资源链接等方式,为有需要的社区居民提供的生活照料、 精神慰藉、康复护理、权益维护、社会支持等服务。
3.4 社区融合 community integration
社区社会工作者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社会网络,促进社区居民平等享有民主权利、 公共服务及相关社会福利,促进社区居民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增强社区认同,
促进社区团结,形成社区和睦相处、和谐共进的状态。
4 总则
4. 1 需求为本
社区社会工作者应深入调查分析社区问题、居民需求和潜在资源,设计和实施社区社会 工作服务项目,最大化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以社区居民需求的满足程度 为检验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成效的标准。
4.2 多方联动
社区社会工作者应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指导和支持下,组织引导 相关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驻社区单位、志愿者和社区居民等多方力量参与、支持社区 建设和社区治理,推动实现社区共建共享。
4.3 专业引领
社区社会工作者应推动将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方法、技巧融入到社区建设的各领域、 各环节,逐步 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丰富社区服务工作理念,用社会工作专业规范完善社区服务管理制度,用社会工作 专业方法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工作与社区建设的融合发展。
4.4 跨界合作
社区社会工作者应根据社区居民个性化问题和多样化需求,协助组织跨专业合作团队,提 供系统性、专业化、适切性社会服务;应重视发掘社区内部资源、支持具有专业技能的社区居民参与,依靠社区自身力量解决社区问题。
5 服务内容与要求
5.1 统筹社区照顾
主要包括:
——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解决社会救助对 象因心理行为偏差引发的个体和社会问题;
一一为老年人,特别是留守、空巢、失独、病残、失能、高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精 神慰藉、情绪疏导、危机干预、关系调适、社会参与等服务;
一一为儿童青少年,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困境儿童青少年提供生活照料、救助保 护、学业辅导、情感关怀、成长支持等服务;
一一为农村妇女提供安全教育、技能培训、能力提升、关系调适等服务;
一一为残疾人提供生计帮扶、家庭支持、社区康复和社会融入等服务;
一一及时报告家庭暴力或疑似家庭暴力案件,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紧急救助、临时庇 护、情绪疏导、资源链接和社会支持等服务;
一一协助做好社区居民健康管理以及医院转介患者的社区治疗与康复服务;
一一为因遭突发事件、意外伤害、丧葬事宜等需要帮助的社区居民提供生活照料、情绪 疏导、哀伤辅导、危机干预、资源链接等服务。
5.2 扩大社区参与
主要包括:
——协助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开展社区需求调查,参与策划、执行、评估社 区服务项目 与活动;
——协助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协商;
——培养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意愿、提升参与能力、拓展参与空间、建立参与 机制;
——协助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骨干,提供咨询、培 训、能力建设等服务;
——组织策划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协助社区党组织和 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开展社区志愿者动员、招募、培训、使用、登记注册、服务记录与证明等 工作。
5.3 促进社区融合
主要包括:
一一协助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立本社区与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驻区 单位、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等单位之间的良好协作关系;
一一参与建立社区居民的互助团体和支持网络,组织社区居民进行互助和自助,推动形成 理性平和、宽容接纳、诚信友爱、平等尊重的居民关系;
——帮助外来人口适应社区环境,促进户籍居民接纳外来人口,增进社区团结;
一一帮助拆迁安置、棚户区改造、政策移民、灾后重建等新建社区内的社区居民适应新 环境,建立支持性社区关系网络;
一一参与社区居民矛盾调解,预防、化解社区矛盾。
5.4 推动社区发展
主要包括:
一一协助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发动社区居民参与制定、实施社区发展规划; 一一培育社区共同体精神,开展社区居民文化素质与家庭美德、公民道德教育,形成社
区居民积极 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和行为规范;引导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支持网络,加强社区居民能力建设,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 一一开展社区通用性培训,举办面向社区居民的文化、教育和科普等活动,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养;协助举办农技推广培训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活动,增强农村社区居民致富能力;
——协助完善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布局、选址和建设方案,广泛吸纳各方意见,合理利用 社区公共空间;
——协助发掘乡土资源和特色资源,支持发展农村社区特色产业,组织农村社区居民生 产互助,促进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农村扶贫开发。
5.5 参与社区矫正
主要包括:
——疏导社区服刑人员心理情绪、纠正思想行为偏差,促进社区生活融入,恢复和发展 社区服刑人员社会功能;
——修复社区服刑人员与家庭和社区的关系,重建社会支持网络;
——促进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协助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申请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
——协调并督促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定监护人,帮助其接受义务教育,鼓励有就学 意愿的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教育;
一一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进行社区影响调查、家庭和社 会关系评估等工作;
——协助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帮助生活困难、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及其家庭依法获得 相关社会救助政策资源,链接社会资源对其进行帮扶救助。
5.6 参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
主要包括:
——协助社区禁毒工作机构组织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特别为处于失学、失业、失管状态 的青少年提供就业帮助、心理咨询和毒品预防教育等服务;
一一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心理辅导、行为矫正、社会支持等服务,巩固戒毒康复效
果;
——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链接就业资源,协助其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
——协助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帮助生活困难、符合条件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及其家庭纳入 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或依法接受其他社会救助,链接社会资源对其进行帮扶救助。
5.7 提供其他服务
协助在社区居民健康教育、社区群众文化、社区环境改善、社区防灾减灾等方面提供 专业服务。
6 服务流程与方法
6.1 服务流程
6.1.1 需求评估
需求评估主要包括:
——在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指导和支持下,走访社区各类组织和社区骨干, 调查、分析社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人口结构、文化特色、资源优势等基本情况;
——描述和界定社区问题,对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介入层面和类型进行分析;
——分析社区内公共设施、教育机构、医疗单位、社区组织、商业场所等单位和组织的 数量、位置、运作情况、对居民的影响、使用状况等,全面了解潜在社区服务资源状况;
一一分析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成员、社区专职工作者、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以 及社区志愿者、社区居民骨干、社区各类专业人员等社区服务人力资源状况。
6.1.2 服务策划
服务策划主要包括:
——明确界定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目标与任务,包括服务目标群体、主要问题、服 务内容、服务方式、预期成效等;
——掌握服务对象的特点、能力、兴趣、生活方式、社区关系状况等; 一一评估服务机构或社区社会工作者能力,设计切实可行的服务计划;
——制定工作进度表,明确各阶段工作任务及时间期限,合理安排每个阶段的服务内容;
——根据服务目标和任务,安排服务场地(环境)、人员、财务等服务资源。
6.1.3 服务执行
服务执行主要包括:
——确定服务过程的所有环节,进行人员分工,明确各自职责;
——把握服务推进策略、方法和节奏,进行经费、资源、进度和服务质量管理;
——应对服务过程变动,做好服务中的危机处理;
——开展过程评估,及时进行服务调整;
——对服务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建立工作档案。
6.1.4 服务评估与改进
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成效评估工作应按 MZ/T 059-2014 规定执行。应加强服务评估结果的应用,总结 有效方法,分析问题和困难,对社区社会工作服务进行持续改进与完善。
6. 2 服务方法
6.2.1 社区分析评估方法
调动社区居民参与,釆用走访、观察、问卷、焦点小组等方法收集相关信息,分析社区 状况、评估 社区需求和风险。
6.2.1.1 资料收集
6.2.1.2 基线评估
通过对社区初始状况的研究及测量,建立基线并据此评估介入前后的社区变化,判断社 区社会工作者介入成效。
6.2.1.3 社区优势和劣势(SWOT)分析
分析社区自身优势、不足以及外部环境对社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将社区发展与社区内 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选择介入策略。
6.2.2 社区资源链接方法
6.2.2.1 资源整合法
在本社区内,通过协商、合作等方式,共享工作条件、互通服务信息、联合决策和行动, 共同满足多样化社区服务需求。
6.2.2.2 资源共享法
在本社区与其他社区之间,通过协商、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享服务资源,协同开展 服务,提升彼此社区服务水平。
6.2.2.3 资源配置法
根据社区资源的不同特征,通过计划、组织、培训、咨询、协调、合作、控制、评估等 手段,管理配置好各类服务资源,开展社区服务。
6.2.3 社区参与方法
6.2.3.1 社区动员法
通过告知、倡导、鼓励、示范等方式,邀请服务对象和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各项活动和 事务中。
6.2.3.2 共识建导法
通过引导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充分表达意愿等,汇集社区居民思想,促进社区居民达成 共识。
6.2.3.3 参与式社区会议法
在社区公共议题的设计与讨论中,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由社区居民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解决方案,达成一致意见和行动。
6.2.4 社区支持网络建设方法
6.2.4.1 正式支持网络建设
通过组织、协调、培训等方式,建立由政府、工作单位、学校、社区组织以及其他社会 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等所组成的社会支持网络。
6.2.4.2 非正式支持网络建设
通过组织、协调、培训等方式,建立由家庭、亲属、朋友、邻里等组成的社会支持网络。
7 质量管理
7.1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社区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一社区社会工作服务质量方针和目标;
——社区社会工作服务质量手册;
一一社区社会工作服务质量所需的文件,包括制度和记录等;
——服务过程中工作人员明晰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
7.2 服务质量过程控制
7.2.1 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提供过程应严格遵循社区社会工作服务质量手册和相关流程。
7.2.2 社区社会工作者应识别、分析对服务质量有重要影响的关键过程,并加以控制。
7.2.3 应真实、全面、及时、准确记录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情况。
7.3 建立督导制度
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应建立与质量管理体系相适应的督导制度,督导制度应符合以下 要求:
——保障督导目标的实现,督导的主要目标是确保服务质量,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监察 被督导者工作表现,识别被督导者持续教育和培训需求;
一一保障督导的持续性,督导是一个与服务/项目同步进行的专业过程,应具备持续性和 连贯性;
——保障督导的覆盖面,服务/项目实施机构应确保为全体员工提供充分、恰当督导;
——保障督导程序清晰明确,阐明督导的目的、督导的频次、督导者和被督导者的角色、 督导的职责范围、督导功能、督导记录、督导保密要求、督导与员工评估考核的关系;
——保障督导制度落实,督导制度应公开告知,方便查询,确保督导工作开展。
7.4 建立风险管理制度
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应建立与服务内容相适应的风险管理制度,确保服务对象和服务 人员处于安 全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应符合以下要求:
——应掌握与服务内容相关的最新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要求,确保服务/项目的各项管理 和实施程序符合所有要求;
——应与服务内容和环境条件相适应,定期、及时检讨和修订已制定的风险管理制度, 并保证所有员工了解和遵守这些制度;
——应做好风险事故和处理方法的记录,凡是在服务/项目实施机构的责任服务场所或涉 及服务/项目实施机构工作人员的意外或伤害事故及其处理方法,均需完整记录在案。
7.5 投诉与争议处理
7.5.1 应建立畅通的渠道,收集与服务质量相关的投诉和改进建议。
7.5.2 应对收到的投诉和建议予以及时回应和反馈。
7.5.3 应根据意见和建议,釆取有效的纠正或预防行动,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8 服务保障
8.1 社区社会工作者要求
8.1.1 社区社会工作者应具备以下资质之一:
一一获得国家颁发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
一一具备国家承认的社会工作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
8.1.2 社区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具体工作中,应遵守以下要求:
——应遵守《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
一一应掌握涉及社区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应具备开展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所需的基本知识;
——应接受社会工作专业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服务能力;
——应推动多学科合作,与其他专业人士相互尊重、共享信息并有效沟通。
8.1.3 社区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每个社区应根据居民数量、构成情况、服务重点、服务复杂性等因素进行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大型社区宜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设立社会工作站(室),或者引入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机构;
一一每个城市社区至少配备一名社区社会工作者,每个农村社区宜配备一名社区社会工 作者。
8.2 设施设备要求
8.2.1 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场所应设置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所必需的个案工作室、小组工作室、多 功能活 动室等场所。
8.2.2 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场所宜配备计算机、录音、录像、音响等硬件设备,保障社会工作者 提供服 务的需要。
8.2.3 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场所布置应安全、舒适、温馨,并能满足特殊服务对象的需要。
8.3 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要求
8.3.1 在需求评估、服务推介、服务实施、资源链接、成效反馈、宣传推广等环节应用信息化 手段, 扩大社区社会工作服务覆盖范围,减少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成本,提升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效率。
8.3.2 依托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等,建立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信息系统,对社区居民、社 区组织、 社区志愿者等服务数据进行釆集、管理、分析、运用,建立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数据库。
8.3.3 依托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等,实现社会工作服务站点或机构内部的人力资源、财 务、服 务、督导、评估等管理流程和程序的信息化。
8.3.4 应根据《城市社区档案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对服务对象信息、服务过程记录、服务 质量监 控记录、服务转介和跟踪记录等服务档案进行管理,对档案进行信息化转化、保存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MZ/T 013-2009 社区公共场所紧急救援管理要求
[2] MZ/T 058-2014 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指南
[3] MZ/T 064-2016 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
[4] 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 2006-04-09 国务院
[5] 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办法 2009-09-07 民政部
[6] 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 2010-08-2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7] 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2011-09-14 中央组织部等 18 部委
[8] 关于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 2013-11-15 民政部财政部
[9] 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 2014-11T4 司法部、中央综治办、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10] 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2015-04-1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11] 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 2015-07-1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12] 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减负工作的通知 2015-07-13 民政部、中央组织部
[13] 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规划(2016-2020 年)2015-12-15 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等 11 部委
[14] 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 2016-02-10 国务院
ICS 03.080.99 A16
备案号 XXXXX-XXXX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民 政 行 业 标 准
MZ/T 094—2017
社会工作方法 个案工作
Method of social work Case work
2017-12-29 发布 2017-12-29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发 布
MZ/T XXX-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执法监察局、社会工作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3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惠州学院、上海自强社会工作服务 总社、深圳市南山区南风社会工作服务社、甘肃惠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善爱社工(武汉)信息服务有 限公司、重庆市民政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莉娅、赵学慧、李林子、朱眉华、张曙、冯浩、赵环、赵蓬奇、何珊珊、傅 鹂鸣、周巍、张姝、邓明国、左佩兰、赖新元、郭名倞、王颖。
社会工作方法 个案工作
1 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个案工作伦理与原则、理论与模式、技巧、过程和记录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社会工作服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 2012-12-28 民政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个案工作 case work
以有需要的个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运用个别化的工作方式,增强其解决困难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促进其与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专业社会工作方法。
3.2 个案管理 case management
以面临多重问题或需要的个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由社会工作者统筹协调服务过程,促进跨专业合 作,满足服务对象复杂需求的整合性服务模式。
4 伦理与原则
4.1 伦理
应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
4.2 原则
4.2.1 维护服务对象利益优先原则
应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从服务对象的特点和利益出发提供服务,最大限度保障服务对象利益。
4.2.2 个别化原则
应尊重服务对象的差异性,重视服务对象的独特性,了解服务对象个性化的需要,差别化、针对性
地开展服务。
4.2.3 接纳原则
应了解和理解服务对象的想法、感受与行为,不应因服务对象的年龄、性别、民族、宗教、态度、 行为、生理及心理状况等歧视或拒绝服务。
4.2.4 非评判原则
应与服务对象讨论其想法、感受与行为,而不应随意评价、指责和批判服务对象。
4.2.5 服务对象自决原则
应相信服务对象有成长和改变的能力,应鼓励和支持服务对象在具备自决条件并充分知情的情况下 作出选择和决定。
4.2.6 保密原则
应对服务对象信息保守秘密,未经允许,不应透漏服务对象信息;需要提供信息时,应告知服务对 象,并与相关组织共同采取相应措施。
5 理论与模式
5.1 理论
5.1.1 相关理论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精神分析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
——社会建构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
5.1.2 社会工作者应掌握上述相关理论并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服务。
5.2 模式
5.2.1 相关模式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
——危机干预模式;
——家庭治疗模式;
——叙事治疗模式。
5.2.2 社会工作者应掌握上述相关模式并选择合适的模式开展服务。
5.3 运用要求
5.3.1 应熟知相关理论的发展脉络以及相关模式的假设、程序与技巧。
5.3.2 使用理论与模式时应坚持本土的适用性和实践性。
5.3.3 使用理论与模式时应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最大利益。
6 技巧
6.1 会谈技巧
6.1.1 支持性技巧
6.1.1.1 积极倾听
用心聆听服务对象传达的信息,细致观察服务对象的表情动作,及时思考整合信息,理解服务对象 的感受并作出积极的回应。
6.1.1.2 专注
借助友好的视线接触,开放的姿势以及专心的态度关注服务对象的表达。
6.1.1.3 鼓励
通过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的方式肯定服务对象的积极表现,使服务对象继续表达自身的感受和看 法,保持已有的良好行为。
6.1.1.4 同感
设身处地体验服务对象的内心感受,理解准确并将其传达给服务对象,引导服务对象对自己的感受、 想法作进一步思考。
6.1.2 引领性技巧
6.1.2.1 提问
运用封闭式或开放式问题,引导服务对象作答,以收集信息、探索问题。
6.1.2.2 澄清
引导服务对象对模糊不清的陈述和信息做更详细、更清楚、更准确的表达和解说。
6.1.2.3 对焦
将话题、讨论范围、内容或者问题集中,指出重心和目标所在,再继续讨论。
6.1.2.4 摘要
把服务对象的长段谈话内容或不同部分的话题进行整理、概括和归纳,并作简要摘述。
6.1.3 影响性技巧
6.1.3.1 信息提供
向服务对象提供相关的新知识、新观念等,或纠正服务对象已知的错误信息。
6.1.3.2 自我披露
有选择地向服务对象披露自己的亲身经验、处事方法和态度等,为服务对象提供参考。
6.1.3.3 建议
对服务对象的情况、需要或问题了解和评估后,提出建设性意见。
6.1.3.4 忠告
向服务对象指出其行为的危害性或必须采取的行动。
6.1.3.5 对质
当发现服务对象出现言行不一致的情况时,直接发问或提出质疑。
6.2 访视技巧
6.2.1 在访视前应熟记受访者的相关资料,事先约定探访的时间、时长及会面地点。
6.2.2 应采用具体的约定方式,包括电话预约、信件预约、委托受访者较信任的亲友代约定或由受访者 确定访视时间。
6.2.3 访视时应着装整洁、得体,主动进行自我介绍,告知姓名、工作单位以及此行的目的。
6.2.4 在访视中应多观察、多倾听,拍照、录音、录像要征得被探访者同意。
6.2.5 在访视结束前应总结访视的内容,向受访者反馈其在访视中的良好表现,并倾听受访者对这次访 视的感受、意见及对下次访视的期待。
7 过程
7.1 接案
7.1.1 在接案阶段应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
——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和接受服务的意愿;
——邀请服务对象参与并澄清其期望;
——介绍机构的职责和服务范围;
——介绍社会工作者的职责和服务方式;
——初步探索服务对象的困境和需要;
——初步收集与服务对象有关的信息;
——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
——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及社会工作者自身的能力,做出接案与否的决定或转介的安排;
——填写《个案工作接案记录表》,参见附录 A。
7.1.2 在接案阶段应注意:
——判断服务对象状况的紧急程度;
——避免将服务对象标签化;
——关注服务对象的资源与优势。
7.2 预估
7.2.1 在预估阶段应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
——收集服务对象个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资料;
——收集服务对象社会环境的微观、中观、宏观系统等资料,主要是家庭及社区信息;
——收集服务对象对自己及处境的感受、观念和期待;
——以需求为导向,与服务对象讨论其需要、困境或问题;
——以资源为导向,识别服务对象及其所处环境中的资源、优势与障碍;
——以服务为导向,与服务对象讨论选择适当的服务目标与服务内容;
——填写《个案工作预估表》,参见附录 B。
7.2.2 在预估阶段应注意:
——在界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的同时评估服务对象个人及环境中的资源与优势;
——动态和持续地评估服务对象的需要、问题及资源;
——重视服务对象及其重要关系人的参与。
7.3 计划
7.3.1 在计划阶段应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
——制定服务的目的与目标;
——选择介入的服务模式;
——制定具体的介入策略、行动步骤和进度安排;
——明确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各自的任务并签订《个案工作服务协议》,参见附录 C;
——确定服务评估方法;
——填写《个案工作计划表》,参见附录 D。
7.3.2 在计划阶段应注意:
——服务对象参与,尊重服务对象意愿;
——服务对象需要、服务目标、介入模式及行动策略相互契合;
——服务计划详细、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7.4 介入
7.4.1 直接介入
直接介入包括:
——促使服务对象的认知、情绪、行为等发生正向改变;
——促使服务对象学会运用现有资源并积极发展可用资源;
——激发服务对象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能力建设;
——促使服务对象与环境相适应;
——填写《个案工作过程记录表》,参见附录 E。
7.4.2 间接介入
间接介入包括:
——协调和链接服务对象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改变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
——服务对象面临多重问题或障碍时,进行个案管理。
7.4.3 介入要求
在介入阶段应注意:
——促进与服务对象的互动;
——对开展的服务进行实时评估,并对服务计划进行适当调整;
——依据并善用政策资源开展服务。
7.5 评估
7.5.1 在评估阶段中应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
——对服务成效进行评估,包括评估服务对象的改变、目标的实现、服务对象满意度等;
——对服务过程进行评估,包括评估过程中运用的理论、模式、方法;进度的把握和调整;工作人 员的表现;对专业的反思等;
——填写《个案工作评估表》,参见附录 F。
7.5.2 在评估阶段中应注意:
——向服务对象说明评估的目的和方法;
——兼顾过程评估与成效评估;
——兼顾质性方法与定量方法;
——评估宜有服务对象参与。
7.6 结案
7.6.1 在结案阶段应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
——确定合适的结案时机;
——回顾服务过程,增强服务对象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巩固服务对象及其所处环境已有的改善;
——结束工作关系,妥善处理离别情绪;
——填写《个案工作结案表》,参见附录 G;
——对需要转介的服务对象做好转介安排。
7.6.2 如下情况可结束或终止提供服务:
——已达成服务目标的;
——因服务对象不愿继续接受服务而必须终止专业关系的;
——存在不能实现目标的客观和实际原因的;
——社会工作者或服务对象身份发生变化的。
7.6.3 在结案阶段应注意:
——提前告知服务对象结案的时间,让服务对象有心理准备;
——必要时提供跟进服务。
8 记录
8.1 类型
记录主要包括过程式记录、摘要式记录和问题取向记录。
8.2 内容
8.2.1 过程式记录应包括:
——个案工作会谈开始时的情况;
——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彼此传递的具体事实及相关回应;
——服务对象及社会工作者在会谈过程中的感受以及会谈结束的情况。
8.2.2 摘要式记录应包括:
——服务对象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来源和求助事由;
——服务对象家庭结构图;
——问题陈述,主要是服务对象或其家属对问题的看法和期待;
——服务对象的主观问题陈述,其他相关人士对问题事实的客观陈述。
8.2.3 问题取向记录应包括:
——服务对象基本资料;
——问题叙述及相关人员对问题的预估情况;
——个案工作服务过程与结果的记录。
8.3 要求
8.3.1 每个阶段均应有文字记录,可采用录音、录像等作为记录的辅助手段。
8.3.2 应保证记录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全面性。
8.3.3 应注意个案记录的保密范围、例外状况等原则性规定。
8.3.4 记录应及时进行归档整理,妥善保存。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个案工作接案记录表
表A.1 给出了个案工作接案记录表的样式。
表 A.1 个案工作接案记录表
服务对象姓名
|
|
社会工作者姓名
|
|
日期、时段
|
年
时
|
月 日
分——
|
时
|
分
|
地
|
点
|
|
服务对象来源及接受服务意愿
|
来源:□主动求助 □转介 □外展说明:
接受服务意愿:□不愿意接受服务 □不适用说明: (不愿意接受服务或不适用请说明)
|
□愿意接受服务
|
|
服务对象情况
|
服务对象基本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基本要素)
服务对象困境及需要
|
社会工作者建议
|
危机程度
|
□ 低 说明:
|
□中
|
□高
|
|
|
紧急服务
|
□需要
□不需要
|
说明:
|
|
|
|
社会工作者(签名)
|
|
日期
|
|
督导者(签名)
|
|
日期
|
|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个案工作预估表
表B.1 给出了个案工作预估表的样式。
表 B.1 个案工作预估表
服务对象姓名
|
|
个案编号
|
|
社会工作者姓名
|
|
一、背景资料
|
(一)服务对象个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资料
|
(二)服务对象社会环境的微观、中观、宏观系统等资料
|
(三)服务对象对自己及处境的感受、观念和看法
|
二、服务对象问题及需要分析
|
(一)以需求为导向,与服务对象讨论其需要、困境或问题
|
(二)以资源为导向,识别服务对象及其所处环境中的资源、优势与障碍
|
三、服务目标
|
|
四、服务内容
|
|
社会工作者(签名)
|
|
日期
|
|
督导者(签名)
|
|
日期
|
|
注:此表格请在个案工作首次接触后 5 个工作日内完成。
|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个案工作服务协议
表C.1 给出了个案工作服务协议的基本样式。
表 C.1 个案工作服务协议
甲方(委托方):
乙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者):
在自愿、平等、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就甲方委托乙方提供社会工作个案服务事项订立本协议。第一条 服务目的
……
第二条 服务内容
……
第三条 服务监督与评估
……
第四条 附则
……
甲方签字(盖章/签字) : 乙方(盖章/签字):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个案工作计划表
表D.1 给出了个案工作计划表的样式。
表 D.1 个案工作计划表
服务对象姓名
|
|
个案编号
|
|
社会工作者姓名
|
|
概述问题呈现及原因分析
|
|
目的 ( 与服务对象商议后制定)
|
|
服务模式
|
|
目标、 介入策略、 工作进度
|
|
评估方法
|
|
社会工作者(签名)
|
|
日期
|
|
督导者(签名)
|
|
日期
|
|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 个案工作过程记录表
表E.1 给出了个案工作过程记录表的样式。
表 E.1 个案工作过程记录表
服务对象姓名
|
|
社会工作者姓名
|
|
日 期
|
|
地 点
|
|
次 数
|
第 次
|
时 段
|
|
服务形式
|
|
介入目标
|
|
介入过程 ( 概述)
|
|
介入小结
|
|
下次介入计划与建议
|
|
督导者意见
|
|
社会工作者(签名)
|
|
日期
|
|
督导者(签名)
|
|
日期
|
|
附 录 F
(资料性附录) 个案工作评估表
表F.1 给出了个案工作评估表的样式。
表 F.1 个案工作评估表
服务对象姓名
|
|
个案编码
|
|
社会工作者姓名
|
|
接案日期
|
|
结案日期
|
|
以下内容由服务对象填写
|
一、您接受了社会工作者的哪些服务?
|
|
二、接受了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后,您应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获得提升?
|
□是 说明:
□否
|
三、您对社会工作者的表现满意吗?(请在答案处打钩)
|
非常满意 满意
|
|
一般
|
|
不满意
|
|
非常不满意
|
|
|
|
四、自接受本机构服务后,您的情况有否改善?(请在答案处打钩)
|
完全没有改善
1 2 3
|
4
|
5
|
6
|
7 8
|
9
|
10
|
|
完全解决
|
|
五、本服务结束之时,您与社会工作者商定的目标达成情况如何?(请在答案处打钩)
|
完全达成( )原因说明:
部分达成( )原因说明: 未能达成( )原因说明:
|
六、其他评价及建议
|
|
服务对象(签名)
|
|
日期
|
|
附 录 G
(资料性附录) 个案工作结案表
表G.1 给出了个案工作结案表的样式。
表 G.1 个案工作结案表
以下内容由社会工作者填写
|
一、目标达成情况(重点描述服务对象转变,如情绪改善、行为改变以及能力提升等)
|
|
二、总结与反思
|
|
社会工作者(签名)
|
|
日期
|
|
以下内容由督导者填写
|
对服务评价
|
|
社会工作者表现评价
|
|
督导者建议
|
|
督导者(签名)
|
|
日期
|
|
参 考 文 献
[1] 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 2012-12-28 民政部
[2] MZ/T 059-2014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指南
[3]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指导教材社会工作综合能 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7.
[4]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第 2 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 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6] 文军.社会工作模式: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 隋玉杰.个案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 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9] 许临高.社会个案工作:理论与实务[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10] [英]马尔柯姆·派恩著.冯亚丽,叶鹏飞译.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8.
ICS 03.080.99 A16
备案号 XXXXX-XXXX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民 政 行 业 标 准
MZ/T 095—2017
社会工作方法 小组工作
Method of social work Group work
2017-12-29 发布
2017-12-29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发 布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执法监察局、社会工作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3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山东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女子学院、华东 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大学、黑龙江希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善爱社工(武汉)信 息服务有限公司、重庆市民政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洪英、刘云、黄红、范斌、赵芳、董云芳、王颖、赵蓬奇、邓明国、陈洪涛、 周军、张剑、王宇红、薛新娅、赵记辉、左佩兰、赖新元。
社会工作方法 小组工作
1 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小组工作的伦理与原则、理论与模式、技巧和过程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社会工作服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 2012-12-28 民政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小组 group
在社会工作者引领下,将两个及以上且具有共同需求或相近问题的服务对象组织在一起而开展互动性 活动的群体。
3.2
小组工作 group work
以具有共同需求或相近问题的群体为服务对象,通过小组活动过程及组员之间的互动和经验分享, 帮助小组组员改善其社会功能的一种专业社会工作方法。
3.3
小组动力 group dynamics
小组内外各种要素及其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作用力。
3.4
场域 field
各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社会场合或社会领域,其中包括社会行动者、团体机构、制度和规则等因
素。
3.5
首属小组 primary group
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以及直接互动和合作的小组。主要包括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玩伴等。首属
小组对个人成长发展影响最深远,人的很多品质都是在此小组中获得并得以强化。
4 伦理与原则
4.1 伦理
应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
4.2 原则
4.2.1 民主原则
应创造有利于小组组员参与和投入的小组氛围,鼓励和引导组员自由充分地参与小组决策和活动, 据此培养组员的民主意识和能力。
4.2.2 互助原则
应促使组员彼此关注,加强互动,建立互助、合作的关系,共同实现小组目标。
4.2.3 增能原则
帮助组员建立自信,协助组员运用自己的能力来实现自助,改变自己的生活,并从个人层面的改变, 促进群体和社会层面的变化。
4.2.4 个别化原则
在小组中,了解每一位小组组员的独特性和特别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干预方案,具体的目标要 因人而异。
4.2.5 差别化原则
在小组设计中,应差别化地对待每个小组,相信每个小组都是独特的,在服务设计中,要根据每个 小组的特定要求来设计需要的服务。
5 理论与模式
5.1 理论
5.1.1 小组动力理论
在使用小组动力理论时应注意:
——了解小组工作过程是一个充满动力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注重创造民主的气氛,为小组带来积极的动力,带来工作效果;
——促进小组动力的产生,并通过积极的小组力量影响个体的改变。
5.1.2 场域理论
在使用场域理论时应注意:
——了解组员每一个行动均受到行动所发生的场域的影响;
——在小组工作中要重视此时此地,重视当时环境对成员行为的影响;
——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小组成员成长的场域空间。
5.1.3 符号互动理论
在使用符合互动理论时应注意:
——深入地理解小组工作就是一个符号互动的场域,小组组员在这个场域中经过与他人之间的互动 而实现社会化和人性化;
——促进小组组员在小组活动中的互动和真实的回馈,帮助小组组员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映和评 价,形成更全面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通过探讨个人的首属小组以及首属小组中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目前的人际关系模式及非适应性 行为的影响,帮助组员获得更深入的自我觉察。
5.1.4 社会学习理论
在使用社会学习理论时应注意:
——推动小组组员在活动中进行观察、模仿和学习,增加个人的适应行为;
——促进小组组员彼此分享经历和经验,以提供丰富的替代强化资源;
——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的重要性,肯定小组组员的尊严和能动性。
5.1.5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在使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时应注意:
——理解小组组员面对环境能否适应,最重要的是看其拥有资源的多少;
——动员和发展小组中的社会资源,推动小组组员之间彼此支持,从而建立组员和小组的社会支持 网络;
——通过小组过程提高小组组员发掘社会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
5.2 模式
5.2.1 社会目标模式
——以培养小组组员的社会责任感,实现社会整合,推动社会变迁为主要目标;
——应激发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增强民主参与的行动力;
——社会工作者应主要扮演影响者的角色。
5.2.2 互惠模式
——应关注小组组员、小组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他们的相互开放和相互影响,以增强个人 和社会的功能;
——应促进小组组员间的互动,形成相互支持;
——社会工作者应主要扮演协调者和使能者的角色。
5.2.3 治疗模式
——应以解决个人问题作为小组工作的主要目标;
——应重视小组过程与个人治疗目标的一致;
——社会工作者应主要扮演治疗者和专家的角色。
5.2.4 发展模式
——应以促进小组组员和小组的共同成长为主要目标;
——应注重为小组组员提供成长发展的机会;
——社会工作者应主要扮演使能者的角色。
6 技巧
6.1 开启
6.1.1 通过口头语言及肢体语言等形式,帮助组员进入相互交流的情境中。
6.1.2 主要适用于小组工作开始或小组动力不足时。
6.2 设调
6.2.1 为小组设定的一种情绪氛围,设定小组的基调。
6.2.2 主要适用于小组工作前期。
6.3 示范
6.3.1 演示某些行为供组员模仿。
6.3.2 应注意自身观念、行为对组员的影响。
6.4 澄清
6.4.1 引导小组组员对模糊不清的陈述和信息做更详细、更清楚、更准确的表达和解说。
6.4.2 主要适应于组员陈述内容不清楚或忽略某些议题时。
6.5 聚焦
6.5.1 协助组员将话题、讨论范围、内容或者问题集中,指出重心和目标所在,再继续讨论。
6.5.2 主要适用于话题游离、多元和分散的情况。
6.6 总结
6.6.1 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整理、归纳、概括和阐明组员或小组讨论的要点。
6.6.2 适用于段落结束、主题变换、组员发言过长、复杂和宽泛等情况。
6.7 催化
6.7.1 推动组员之间进行明确而直接的互动,促使组员为小组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
6.7.2 主要适用于小组动力不足的情况。
6.8 联结
6.8.1 协助组员将个人的经验与小组共同经验联结起来,或把组员未觉察到的一些有关联的片段资料加 以串联,整合经验,促进小组组员的成长。
6.8.2 应注意组员内在的相似性。
6.9 设限
6.9.1 对小组讨论的时间、范围、形式等方面设定界限。
6.9.2 当组员出现垄断小组讨论、脱离主题、不当语言等行为时应及时予以干预和阻止。
7 过程
7.1 小组筹备期
7.1.1 在小组筹备期应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
——收集服务对象的相关资料;
——准确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
——确定小组工作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确定小组的性质和内容;
——确定小组类型、规模、时间和场所;
——撰写《小组工作计划书》(参见附录 A)和《小组工作单元(小节)计划书》(参见附录 B);
——招募与筛选组员;
——准备小组工作过程中所需的人、财、物等资源。
7.1.2 在小组筹备期应注意:
——小组目标明确、可操作、可测量和评估;
——选择符合小组性质的活动场所;
——设计符合组员特征的小组活动;
——小组工作各单元(节)间目标具有内在逻辑性;
——小组工作各单元(节)内目标、内容、活动具有内在逻辑性。
7.2 小组形成期
7.2.1 在小组形成期应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
——协助组员彼此认识;
——澄清小组目标和组员目标;
——建立安全、信任的关系;
——形成小组规范,签订小组契约;
——协助组员初步建立小组凝聚力和归属感;
——撰写《小组工作过程记录表》,参见附录 C。
7.2.2 小组形成期应注意:
——明确在小组中所处的中心位置;
——注重真诚、尊重和接纳;
——强调联结者和示范者的角色。
7.3 小组转折期
7.3.1 在小组转折期应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
——关注特殊组员;
——处理防卫、抗拒行为;
——协调和处理冲突;
——进一步促进小组动力的形成;
——撰写《小组工作过程记录表》,参见附录 C。
7.3.2 小组转折期应注意:
——鼓励组员真实地表达自己;
——注重公平、真诚、开放、非评判;
——强调协调者的角色。
7.4 小组成熟期
7.4.1 在小组成熟期应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
——协助组员维持小组的良好互动;
——协助组员从小组经验中认知重建;
——协助组员把领悟转化为行动,鼓励组员尝试新的行为;
——鼓励组员互助互惠,协助组员解决问题;
——引导组员促进目标的达成;
——撰写《小组工作过程记录表》,参见附录 C。
7.4.2 小组成熟期应注意:
——明确在小组中主要处于边缘位置;
——注重支持、鼓励、关怀;
——强调促进者、支持者、资源链接者的角色。
7.5 小组结束期
7.5.1 在小组结束期应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
——处理组员的离别情绪;
——协助组员巩固小组经验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小组评估;
——处理遗留工作;
——安排跟进工作;
——撰写《小组工作过程记录表》,参见附录 C;
——撰写《小组工作工作评估总结报告》,参见附录 D。
7.5.2 小组结束期应注意:
——明确回归小组中心的位置;
——注重肯定、鼓励、祝愿;
——强调评估者的角色。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小组工作计划书
表A.1 给出了小组工作计划书的样式。
表 A.1 小组工作计划书
服务对象姓名
|
|
个案编码
|
|
社会工作者姓名
|
|
接案日期
|
|
结案日期
|
|
介入过程及现状总结
|
1. 服务时间跨度、服务次数、服务方式
2. 服务对象的情况变化,问题解决程度
3. 目前服务对象的意愿、情绪、期望等
4. 社会工作者观察、总结
|
目标达成情况
|
|
结案原因
|
□目标达到 □超出服务范围
□社会工作者认为不适合继续跟进 说明:
□服务对象不愿意继续接受服务 说明:
□其他情况 说明:
|
服务对象知道个案已结束并知道在有需要时如何得到服务 □是 □否
|
结案后回访跟进计划
|
|
社会工作者(签名)
|
|
日期
|
|
服务对象(签名)
|
|
日期
|
|
督导者(签名)
|
|
日期
|
|
;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小组工作单元(小节)计划书
表B.1 给出了小组工作单元(小节)计划书的样式。
表 B.1 小组工作单元(小节)计划书
基本信息
|
小组名称
|
|
编 号
|
|
服务对象
|
|
服务人数
|
|
日期/时间
|
|
地 点
|
|
小组性质
|
|
人员安排
|
(分工与职责)
|
单元(节)数
|
共 单元(节)
|
背景
|
1.需求调查
|
2.问题分析
|
3.政策依据
|
4.服务方向
|
理论依据
|
(阐述在小组服务中,运用了什么理论,以及理论在小组服务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
小组目标
|
|
招募方法
|
|
基本信息
|
小组名称
|
|
编号
|
|
单元(节)数
|
第单元(节)
|
本单元(节)主题
|
|
日期/时间
|
|
地点
|
|
目标
|
|
流程
|
时长
|
名称
|
目标
|
内容及具体操作方式
|
所需物资
|
工作人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预计困难与解决办法
|
|
督导意见
|
|
签名
|
社会工作者(签名
|
)
|
日期
|
|
督导者(签名)
|
|
日期
|
|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小组工作过程记录表
表C.1 给出了小组服工作过程记录表的样式。
表 C.1 小组工作过程记录表
基本信息
|
小组名称
|
|
编 号
|
|
日期/时间
|
|
地 点
|
|
社会工作者姓名
|
|
协助人员
|
|
出席人数
|
|
单元(节)数
|
第 单元(节)
|
小组性质
|
|
过程记录
|
时间段及环节
|
目的
|
过程分析
|
|
|
|
|
|
|
|
|
|
|
|
|
小组成员反馈
|
(可采用问卷等多种方法)
|
小组分析
|
(包括小组沟通模式、气氛、规范、凝聚力、组员领导模式、决策、冲突等;小组活动内容、方式等;小组组员的参与、投入和其他表现等;工作人员态度、投入和专业性等各种表现等)
|
目 标 达成情况
|
|
工作反思
|
(可从价值观、理论及技巧等方面进行专业反思)
|
下单
元(节) 跟
进
|
(在下一单元(节)中需要发扬或利用哪些优势,注意解决或跟进哪些问题,以及在专业价值观、理论、方法技巧、工作内容等方面做出哪些调整,在此处应予以简短说明;如果是最后一单元(节),此部分可省略)
|
督导意
见
|
|
签名
|
社会工作者(签
名)
|
|
日期
|
|
督导者(签名)
|
|
日期
|
|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小组工作评估总结报告
表D.1 给出了小组工作评估总结报告的样式。
表 D.1 小组工作评估总结报告
基本信息
|
小组名称
|
|
编 号
|
|
服务对象
|
|
服务人数
|
|
聚会地点
|
|
社会工作者姓名
|
|
时 间
|
|
单元(节)数
|
共 单元(节)
|
小组性质
|
|
出席情况
|
单元(节)数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
平均值
|
出席人数
|
|
|
|
|
|
|
|
|
|
|
|
出席率
|
|
|
|
|
|
|
|
|
|
|
|
目标达成情况
|
|
参加者满意度分析
|
(请根据小组满意度调查表总结此栏内容,需包含对活动内容/形式、时间、频次、地点、工作员态度/能力、自我参与程度等的满意程度)
|
小组分析
|
(包括小组沟通模式、气氛、规范、凝聚力、组员领导模式、决策、冲突等;小组活动内容、方式等;小组组员的参与、投入和其他表现等;工作人员态度、投入和专业性等各种表现等;工作员(或者说小组所在)的机构的人、财、物的投入等各种表现)
|
参 考 文 献
[1] 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 2012-12-28 民政部
[2] MZ/T 059-2014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指南
[3]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指导教材社会工作综合能 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6.
[4] 张洪英.小组工作[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5] 许莉娅.社会工作实务技巧之小组工作实务技巧(手册)[M].北京:中国青年教育音像出版社,2006.
[6] 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7] 赵芳.小组社会工作: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8] 林孟平.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第四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9] 徐西森.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10]黄惠惠.团体辅导工作概论[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11]林万亿.团体工作:理论与技术[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 [12]曾华源.社会团体工作[M].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6 年. [13]刘梦等译.小组工作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
ICS 03.080
CCS A 16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民 政 行 业 标 准
MZ/T 166—2021
社会工作督导指南
Guidelines for social work supervision
2021-03-11 发布 2021-03-11 实施
中华 人民 共和 国民政 部 发 布
目 次
前 言 104
引 言 105
1 范围 106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06
3 术语和定义 106
4 目标 106
5 伦理 107
6 内容 107
7 主要过程 108
8 督导者配置 110
9 保障 110
附录 A(资料性)督导工作计划表 111
附录 B (资料性)督导工作记录表 112
参考文献 113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民政部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34)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社会工作督导专业委员会、华东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ft 东财经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广东惠州学院、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成都市社会工作协会、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深圳市龙岗区至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黑龙江省希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童敏、张洪英、黎志芬、黄红、冯浩、范斌、魏雷东、周巍、张卓华、王越、段鹏飞、 蔡扬眉、代曦、郭名倞、吕新萍、沈黎、董云芳、王颖、史天琪、张剑、陈会全。
引 言
督导是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内在要求,是保障社会工作专业质量的关键机制,是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 重要内容。加强和完善社工督导工作,是增进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促进专业成长、保障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 保证,是维持并发展高水平社会工作实务水平的有效手段。整体来看,社会工作督导是资深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能 力,从身份上看,提供督导的人员是从事社会工作的工作人员,不是独立另设的一种职级或职称。
社会工作督导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给出了社会工作督导的目标、伦理、内容、主要过程、督导者配置和保障。 本文件适用于在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提供的服务过程中所开展的社会工作督导。
针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志愿者参与社会工作服务的督导工作可参考本文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 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 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 2012-12-28 民政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社会工作督导 social work supervision
由资深社会工作者督促、训练和指导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科学开展专业服务,有效承担工作职
责,保 障服务对象权益,实现专业成长,促进行业发展的服务过程。
3.2
督导者 supervisor
提供社会工作督导的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从业经验的社会工作者。
3.3
督导对象 supervisee
接受社会工作督导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和实习人员等。
4 目标
4.1 保障服务对象权益
确保督导对象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满足服务对象需求、解决服务对象问题为目标,秉持专 业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保障服务对象权益不受侵害。
4.2 保证专业服务品质
确保督导对象运用恰当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提供服务,保证服务专业性,提升服务品质,实 现服务 成效最大化。
4.3 促进督导对象成长
督促、训练和指导督导对象充分认识专业角色,内化专业价值和伦理,提升专业意识和责任, 总结专业服务经验和教训,发展专业能力。
4.4 实现组织服务承诺
促进督导对象认同组织使命和服务目标,完善所在组织的服务管理,保障专业服务的执行, 实现组织的服务承诺。
4.5 推动社会工作行业发展
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发展,创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总结提炼本土社 会工作经验,推动社会工作行业建设。
5 伦理
5.1 专业理念
督导者应秉持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尊重、激发、赋能督导对象,对其给出公平、客观、专 业的评价和建议。
5.2 专业能力
督导者应具备提供专业服务、实施服务管理、开展协商调解等技能,应不断总结督导经验, 提高督导能力。
5.3 专业关系
督导者应清楚地界定、保持与督导对象的专业关系,觉察有可能出现的多重关系,避免影响 专业判断。在出现不能维持专业关系的情况后,应及时报告,终止督导关系。
5.4 专业责任
督导者应遵循《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以督导对象的需求为基础,兼顾服务对象、服务机构、利益相关方等多方需要,对督导对象负责,对服务机构负责,对专业负责,勇于承担督 导工作责任。
6 督导内容
6.1 行政性督导内容
指导督导对象明确工作职责,增强组织认同,积极面对组织管理中的挑战,有效利用组织服 务资源,达成组织服务使命。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招募与引导社会工作者;
——拟定工作计划与分配任务;
——工作授权、协调与沟通;
——工作监督、总结和评估;
——协调专业关系、促进团队协作;
——化解矛盾冲突、开展危机管理;
——提供管理建议、促进组织完善。
6.2 教育性督导内容
提高督导对象的工作胜任力,及时发现服务知识和技巧的不足,增强专业反思和实务能力, 确保有效服务。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强化专业价值;
——教导专业伦理和专业反思技巧;
——教导专业理论和实务知识;
——教导社会问题分析和社会政策知识;
——教导组织管理和项目管理知识;
——教导自我管理、团队协作和沟通等知识;
——识别并制止违反法律法规、专业价值、专业伦理和其他损害服务对象权益的行为。
6.3 支持性督导内容
通过提供压力疏导和情感支持,激发督导对象工作热情,营造安全和信任的工作氛围,提高督导对象的工作成就感、自我价值感和专业归属感。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协助督导对象适应和处理工作中的挫折、不满、失望、焦虑等各种情绪;
——协助督导对象探索专业成长道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创造专业成长机会;
——协助督导对象发现工作成效和服务空间,激发督导对象的工作动力;
——协助督导对象获得专业满足感和价值感,促进其对专业的认同。
7 主要过程
7.1 建立关系
督导者与督导对象应首先建立专业关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应秉持平等尊重、彼此信任和相互支持的态度;
——了解督导对象的基本情况、处境,表达关切;
——就督导目标、内容、安排等达成共识;
——明确督导的频次、流程、保密等相关要求;
——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必要的行政事项,包括督导记录、工作评价、督导终止等。
7.2 督导实施
7.2.1 督导实施前,督导者与督导对象应提前商定本次督导议题,并就《督导工作计划表》(见附录 A)达成共识。
7.2.2 面对处在服务初期的督导对象,督导者应指导督导对象制定和优化服务方案,主要包括但 不限于以下内容:
——研判服务方案中需求预估的准确性;
——把握专业理念和服务目标设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审查服务流程、专业方法和技术的适用性;
——对可能运用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巧进行介绍,指导督导对象开展专业准备;
——对可能存在的伦理、服务与管理风险进行提醒和防范。
7.2.3 面对处在服务中期的督导对象,督导者应进行过程评估和服务支持,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 下内容:
——评估督导对象是否按照有关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方案开展服务;
——链接内外资源,支持督导对象服务活动的开展;
——协同督导对象了解掌握服务对象和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服务策略以达致服务预期效果;
——为督导对象提供突发事件的及时指导,以及突发重大事件的协同参与;
——与督导对象回顾并检视工作的阶段性成效和不足,促成工作改进提升。
7.2.4 面对处在服务末期的督导对象,督导者应关注服务成效和专业成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 容:
——与督导对象共同总结服务成效,反思过程中的专业元素、促进服务成效的关键事件,发 现和应对出现的伦理风险以及肯定个人和团队成长;
——引导、鼓励督导对象提炼服务模式,并形成产出;
——检查服务档案的规范性、完整性和专业性,提升文书和档案质量。
7.2.5 督导者应全程关注督导对象成长与工作动力,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传递社会工作价值理念;
——体察督导对象的情绪状态和工作动力,并给予支持;
——协同督导对象做好个人成长计划,提升岗位履职能力和专业能力;
——协助组织管理,对督导对象进行工作表现评价;
——在符合专业伦理的情况下,为督导对象提供服务示范,或现场指导督导对象的服务开展;
——为督导对象开展专业价值理念、模式、技巧及其他知识的培训。
7.2.6 督导结束三个工作日内,督导对象向督导者提交《督导工作记录表》(见附录 B)。
7.3 调整改进
督导者应根据督导对象、服务对象和服务相关方的反馈,调整、完善督导内容,主要包含但 不限于以下内容:
——对照社会工作伦理,审视言行是否符合督导规范;
——观察督导对象的工作改进、行为改善情况以及对督导关系的反馈情况,商讨调整督导频 率、督导风格、督导内容等;
——定期在督导议题中安排阶段性督导效果的反思,听取督导对象的工作建议;
——定期向服务相关方反馈督导工作,听取改善建议;
——根据督导对象所在岗位和项目的环境、要求变化,调整督导计划;
——接受工作考核评价,在此基础上优化督导工作。
7.4 督导终止
7.4.1 根据需要或条件变化,在发生以下情况时,应终止督导关系:
——督导者或督导对象离开原有工作岗位;
——督导者出现违背法律法规、专业伦理要求的行为;
——督导者与督导对象无法维系专业关系的;
——出现其他不能履行督导职能的情况时。
7.4.2 根据需要或条件变化,需终止督导关系的,应完成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与督导对象做好结束面谈,总结督导成效,处理离别情绪;
——将督导资料进行归档整理,并按要求提交;
——按照有关要求妥善处理保密性材料。
8 督导者配置
8.1 督导者要求
督导者应满足以下要求:
——具备社会工作从业资格;
——具有不少于 5 年所督导服务领域的实务经验;
——掌握所督导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有关政策法规;
——掌握开展督导的方法与技巧;
——每年接受不少于 90 学时的继续教育。
8.2 配置比例要求
督导者配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所有服务组织都应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配置督导者;
——应结合服务实际和专业发展需求,为每名督导者的同期督导对象数量设置上限,每名督 导者的督导对象不应多于 5 名;
——督导者宜为服务组织在职人员;特殊情况下,可采用外聘的方式。
9 保障
9.1 地方各级社会工作服务主管部门宜保障社会工作督导的开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将督导服务经费列入社会工作服务成本预算范围;
——建立对督导者的培训、支持、评价、使用和监管制度。
9.2 社会工作行业协会应保障社会工作督导的开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引导和支持与社会工作服务相关的组织和部门建立督导体系;
——对违背专业伦理的督导行为进行受理、审议和处罚,强化行业自律;
——加强督导者培养与激励,促进督导者之间交流学习。
9.3 社会工作服务相关的组织和部门,应建立督导服务保障机制,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建立督导服务制度和督导者队伍;
——明确督导者的岗位职责,根据要求配置督导者,编制督导服务经费;
——明确督导服务的目标和要求,协助督导者与督导对象建立和维系专业关系;
——监测、评估督导工作的。
附 录 A
(资料性) 督导工作计划表
表 A.1 给出了督导者提供工作计划表的样式与内容。
表A.1 督导工作计划表
督导者姓名: 督导对象姓名:
其他建议
|
(如筹备策划、人员分工、资源动员与科学合理使用、专业性、本土化、知识建构、内容设计或其他方面的情况及建议等,请在此栏填写)
|
工作反思
|
(可从价值观、知识及技巧等方面进行专业反思)
|
跟进计划
|
(追踪评估计划)
|
财务报告
|
预算经费总计:元
|
使用经费总计:元
|
盈余/超支总计:元
|
(附经费决算明细表)
|
督导意见
|
|
结束签署
|
社会工作者(签名)
|
|
日期
|
|
督导者(签名)
|
|
日期
|
|
中心/项目负责人(签名)
|
|
日期
|
|
注:请将评估工具(如评估问卷、评估量表、访谈提纲等)附后。
|
备注:
1. 《督导工作计划表》至少须提前 1 天确定,并双方知悉;
2. 督导者与督导对象根据《督导工作计划表》做好准备和预习工作;
3. 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议题调整。
附 录 B
(资料性) 督导工作计录表
表 B.1 给出了督导工作记录表的样式与内容。
表B.1 督导工作记录表
督导者姓名: 督导对象姓名:
督导人数:
|
日期/时间:
|
督导地点:
|
本次议题
|
|
议题来源
□社工申请
□督导观测
□管理需要
|
|
1.督导议程安排
|
|
目标及内容
|
参会对象
|
时间/时段
|
准备工作/工具/材料
|
|
|
议题 1:
|
|
|
|
|
|
|
|
|
议题 2:
|
|
|
|
|
|
|
|
|
议题 3:
|
|
|
|
|
|
|
|
|
2.预计产出
|
|
序号
|
内容
|
执行人
|
监督人
|
|
1
|
|
|
|
|
2
|
|
|
|
|
备注:
1. 《督导工作记录表》作为督导工作的记录,此表格由督导对象填写并发送督导者存档;
2. 督导会议、培训及其他证明材料,可作为附件材料。
参 考 文 献
[1] MZ/T 059-2014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指南
[2] MZ/T 061-2015 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基本规范
[3]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 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指导教材社 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20.
ICS 03.080
CCS A 16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民 政 行 业 标 准
MZ/T 167—2021
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规范
Social work service specification in child welfare institution
2021-03-11 发布 2021-03-11 实施
目 次
前 言 117
1 范围 118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18
3 术语和定义 118
3.1 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服务 118
3.2 儿童福利机构安置服务 118
4 服务原则 118
4.1 利益最大原则 118
4.2 伤害最小原则 119
4.3 永久安置优先原则 119
4.4 全程服务原则 119
5 基本要求 119
5.1 组织管理 119
5.2 人员要求 119
5.3 安全管理 120
6 服务内容 120
6.1 儿童评估 120
6.2 家庭招募 120
6.3 家庭评估 120
6.4 儿童辅导 120
6.5 家庭培训 120
6.6 融合服务 121
6.7 跟进服务 121
6.8 儿童保护 121
7 服务流程 121
7.1 入院接案 121
7.2 安置需求评估 121
7.3 安置服务计划 122
7.4 安置服务介入 122
7.5 安置服务跟进 123
7.6 离院结案 124
8 服务方法 125
8.1 儿童服务通用方法 125
8.2 儿童服务特殊方法 125
9 督 导 126
9.1 督导对象 126
9.2 督 导 者 126
9.3 督导内容 126
9.4 督导方式 126
9.5 督导记录 127
附录 A(资料性) 儿童入院信息登记表 128
附录 B(资料性)儿童入院预估记录表 130
附录 C(资料性)儿童安置需求记录表 131
附录 D(资料性) 安置服务计划书 132
附录 E(资料性) 收养申请表 133
附录 F(资料性)收养评估家访记录表 134
附录 G(资料性) 收养评估面谈记录表 135
附录 H(资料性) 收养融合记录表 136
附录 I(资料性) 寄养家庭申请表 137
附录 J(资料性) 寄养家庭评估记录表 138
附录 K(资料性) 寄养家庭培训记录表 139
附录 L(资料性)儿童福利机构安置记录表 140
附录 M(资料性) 收养跟进服务记录表 141
附录 N(资料性) 寄养跟进服务记录表 142
附录 O(资料性)儿童福利机构跟进服务周记录表 143
附录 P(资料性) 儿童福利机构跟进服务季度综合记录表 144
附录 Q(资料性)儿童福利机构跟进服务年度综合记录表 145
附录 R(资料性)结案评估记录表 146
附录 S(资料性)结案记录表 147
附录 T(资料性) 档案封页 148
附录 U(资料性) 档案目录清单 149
附录 V(资料性) 档案封底 150
附录 W(资料性)督导记录表 151
附录 X(资料性) 社工督导记录表 152
参考文献 153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民政部儿童福利司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34)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儿 童福利院、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褚晓瑛、王翠萍、马尚竹、崔焱、童小军、杜勇、范篆玲、李燕、 侯晓学、管华盈、陈国梅、曲正、王金元。
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服务的服务原则、基本要求、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 方法和督导。
本文件适用于民政部门主管的儿童福利机构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 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 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MZ 010-2013 儿童福利机构基本规范
MZ/T 058-2014 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MZ 010-2013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社会工作服务 social work service
社会工作者秉持儿童权利理念,针对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的儿童(以下简称“儿童”) 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运用儿童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帮助儿童发挥最大潜
能、 实现最大利益而开展的工作。
3.2
安置服务 placement service
社会工作者以儿童能够进入永久性自然家庭为首要目标,根据儿童需求,协调养育、医 疗、教育、康复等专业团队,主要依托收养、寄养、类家庭和机构安置等安置方式,促进儿 童进入最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的环境而开展的工作。
4 服务原则
4.1 利益最大原则
社会工作者应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利益出发提供专业服务,最大限度 保障儿童权益。
[来源:MZ/T 058-2014,4.2]
4.2 伤害最小原则
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如果无法避免造成伤害,尽量选择对儿童造成最小伤害的方案,或 者是最容易从伤害恢复的方案。
[来源:MZ/ T058-2014,4.3]
4.3 永久安置优先原则
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应以儿童能够永久进入自然家庭,获得法定监护人照料和稳 定生活环境为首要服务目标。
4.4 全程服务原则
儿童福利机构应确保每名儿童从入院到离院始终有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服务。
5 基本要求
5.1 组织管理
5.1.1 儿童福利机构应设置社会工作部门或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负责为儿童提供安置服务。 每一名社会工作者服务的儿童人数不宜超过 40 名。
5.1.2 儿童福利机构应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纳入专业技术系列管理范围,明确社会工作专业 技术岗位职级,建立相应的社会工作职级体系。
5.1.3 儿童福利机构应根据工作需要制定社会工作服务相关规章制度。
5.1.4 儿童福利机构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时,社会工作部门或岗位应与相关部门配合,制定并 组织实施年度社会工作服务方案。
5.2 人员要求
5.2.1 社会工作者应通过无相关违法犯罪记录查询,并满足以下一项条件:
——取得社会工作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
——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并登记注册。
5.2.2 社会工作者应认同社会工作价值伦理,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方法和技巧,熟悉儿 童福利相关政策法规,知悉儿童发展、儿童教育等相关学科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5.2.3 儿童福利机构应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者参加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包括与社会工作专业和儿童工作相关的学历教育、现场培训、远程培训、工作坊、论坛、讲座、研讨会、调 研、实习和督导等活动。
5.3 安全管理
5.3.1 社会工作者应配合开展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对遭受影响的儿童做好应急处置,联 系医护人员,并及时向儿童福利机构和有关部门报告。
5.3.2 社会工作者应配合排查服务场所安全隐患,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时,社会工作者应立 即救助,帮助儿童脱离危险,并及时向儿童福利机构和有关部门报告。
5.3.3 社会工作者应保护儿童身心健康,防止儿童发生忽视、虐待、歧视、欺凌、性侵等人 为伤害。一旦发现,社会工作者应为儿童提供保护服务,并及时向儿童福利机构和有关部门
报告。
6 服务内容
6.1 儿童评估
6.1.1 社会工作者应依据生态系统和儿童发展等儿童社会工作相关理论,通过实地走访、观 察、会谈、查阅资料等方法,对儿童及所在环境进行调查、收集并分析信息资料,明确儿童 生理、心理、情感和认知方面的需求,特别是儿童对家庭监护照料的需求。
6.1.2 儿童评估应贯穿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服务始终,包括儿童需求评估、安置服务过程 评估和结案评估,可根据儿童的年龄、身心发展状况、康复教育情况、安置方式等变化适时 提出。
6.2 家庭招募
6.2.1 社会工作者应面向社区招募家庭,明确家庭条件,挖掘收养、寄养和类家庭等各类家 庭资源。
6.2.2 社会工作者应面向社会传播儿童福利理念,广泛开展家庭动员、教育、支持和维护, 储备家庭资源,满足儿童回归家庭的需求。
6.3 家庭评估
6.3.1 社会工作者应面向收养/寄养申请人及相关人员开展家庭评估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收 养/寄养申请人、亲属、朋友、同事、邻居、社区工作人员、村居委会工作人员和派出所工 作人员等。
6.3.2 社会工作者应采用入户走访、面对面访谈、问卷调查、电话访谈、查阅资料等方法开展评 估调查,排查有无不适宜的情况。
6.3.3 家庭评估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收养/寄养动机、收养/寄养意愿和准备、文化程度、健康状况、 有无违法犯罪记录及道德品行、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社区环境、家庭关系、共同 生活家庭成员意见和邻里关系。
6.4 儿童辅导
6.4.1 社会工作者应根据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自身特点,提供与其认知水平相适应的辅 导,帮助儿童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提高家庭融合和社会融入能力。
6.4.2 儿童辅导包括普适内容和个别化内容。普适内容指社会工作者帮助儿童理解家庭关 系,适应家庭生活,将要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办法,处理好因离院带来的与分离有关的感受和 情绪等内容。个别化内容指社会工作者结合家庭情况以及家庭所在地区的特点,为儿童提供 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准备。
6.5 家庭培训
6.5.1 社会工作者应在收养、寄养和类家庭安置前和过程中,为儿童顺利实现家庭安置,通 过必要时长、频次和内容的培训,帮助家庭做好相应的准备。
6.5.2 家庭培训包括普适内容和个别化内容。普适内容指社会工作者帮助家庭确认收养/寄养意愿, 理解收养/寄养意义,介绍儿童特点、养育技巧、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应对办法、突发事件及处理方式、 需要完成的程序和手续等。个别化内容指社会工作者根据儿童性别、年
6.5.3 龄、性格特征和生活习惯,有特殊需求儿童的护理、康复方法和技巧等开展个别化、有针对 性的培训。
6.6 融合服务
6.6.1 社会工作者应在儿童与家庭初次见面、儿童离开福利机构、儿童进入家庭初期提供融 合服务。
6.6.2 社会工作者应安排儿童与家庭在儿童福利机构内或儿童熟悉的其他日常生活环境中 安排见面与互动,提供情绪安抚、疏导和陪伴,促进双方接纳和融合。
6.7 跟进服务
6.7.1 社会工作者应定期评估安置服务情况,为儿童、家庭和照料者提供持续性支持,帮助解决困 难和突发问题。社会工作者应适时开展儿童需求评估,对需要变更安置方式的儿童, 及时调整安置服务计划,促进儿童实现永久性家庭安置。
6.7.2 社会工作者跟进服务内容包括并不限于儿童健康及生长发育状况、日常照料情况、生 活规律、室内外活动、就学就医情况、落户情况、依恋关系的建立、家庭关系、亲戚邻里的 看法、有无伤害事件等方面。
6.8 儿童保护
6.8.1 社会工作者发现儿童权益受到侵害或疑似侵害的,应及时研判,提供紧急介入、紧急 庇护和危机干预等应急处置措施。
6.8.2 社会工作者应在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服务中积极宣传儿童保护理念,参与建立儿童 权益侵害预防与发现机制。
7 服务流程
7.1 入院接案
7.1.1 社会工作者应根据入院儿童情况,协助开展健康检查和留院观察,并收集儿童资料, 详细记录接收情形,填写《儿童入院信息登记表》(参见附录 A)。
7.1.2 经确认入院的无法查明父母的儿童,社会工作者应帮助其尽快落户,完成儿童监护权转移程 序。经确认入院的其他困境儿童,社会工作者应帮助其完成临时监护权的转移程序。
7.1.3
7.2 安置需求评估
7.2.1 社会工作者应在进行儿童需求预估的基础上,初步判断安置方式,并填写《儿童入院预估记录表》(参见附录 B)。
7.2.2 社会工作者应组织养育、医疗、教育、康复等部门专业人员,召开儿童福利机构跨专 业联席会议,进行儿童安置需求综合评估。
7.2.3 社会工作者应根据安置需求预估和综合评估结果,做出安置方式决议,并填写《儿童 安置需求记录表》(参见附录 C)。
7.2.4 安置方式决议宜在儿童福利机构接收儿童 15 个工作日之内完成,安置方式包括下列四种:
——收养安置服务,分为国内收养安置服务和涉外收养安置服务;
——寄养安置服务;
——类家庭安置服务;
——机构安置服务。
7.2.5 社会工作者应通过个案讨论会集体评议安置方式决议,复审通过。
7.3 安置服务计划
7.3.1 社会工作者应根据安置方式决议制定以儿童为中心的安置服务计划。
7.3.2 安置服务计划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
——总目标与阶段目标;
——服务步骤;
——服务内容;
——资源网络;
——挑战与应对策略;
——时间安排。
7.3.3 社会工作者应填写《安置服务计划书》(参见附录 D)。
7.4 安置服务介入
7.4.1 社会工作者应通过跨专业联席会议等方式告知养育、医疗、教育、康复等相关部门协同 落实安置服务计划。
7.4.2 国内收养安置服务介入
社会工作者在国内收养安置服务介入中应主要完成下列工作:
——招募收养家庭;
——指导收养申请人填写《收养申请表》(参见附录 E);
——审核收养申请,并在接收申请后 10 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告知审核结果;
——开展收养家庭评估,出具评估意见,填写《收养评估家访记录表》(参见附录 F) 和
《收养评估面谈记录表》(参见附录 G);
——开展收养前家庭培训;
——提供收养前儿童辅导;
——综合儿童需求与家庭评估情况,为儿童匹配收养家庭;
——对需要提前进入家庭入户融合的儿童,提供融合服务,评估融合情况,填写《收养 融合记录表》(参见附录 H);
——协助办理收养手续。
7.4.3 涉外收养安置服务介入
社会工作者在涉外收养安置服务介入中应主要完成下列工作:
——召集养育、医疗、教育、康复等部门,评估更新儿童情况;
——报送被收养儿童材料,补充儿童相关信息;
——结合收养家庭情况,提供收养前儿童辅导;
——提供融合服务,填写《收养融合记录表》(参见附录 H);
——协助办理收养手续。
7.4.4 寄养安置服务介入
社会工作者在寄养安置服务介入中应主要完成下列工作:
——招募寄养家庭;
——指导寄养家庭填写《寄养家庭申请表》(参见附录 I);
——开展寄养家庭评估,出具评估意见,填写《寄养家庭评估记录表》(参见附录 J);
——开展寄养前家庭培训,填写《寄养家庭培训记录表》(参见附录 K);
——综合儿童需求与家庭评估情况,为儿童安排寄养家庭;
——指导签订寄养融合协议,提供融合服务,评估融合情况;
——指导签订寄养协议。
7.4.5 类家庭安置服务介入
社会工作者在类家庭安置服务介入中应主要完成下列工作:
——招募类家庭,开展家庭培训,帮助了解儿童基本情况和照料需求,做好相应准备;
——提供融合服务,协助完成入户安置;
——按月填写《儿童福利机构安置记录表》(参见附录 L)。
7.4.6 机构安置服务介入
社会工作者在机构安置服务介入中应主要完成下列工作:
——按照儿童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为其安排生活区域,协助儿童规划个人空间;
——协调养育、医疗、教育、康复等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为照料者提供培训和支持;
——按月填写《儿童福利机构安置记录表》(参见附录 L)。
7.5 安置服务跟进
7.5.1 国内收养安置服务跟进
社会工作者在国内收养安置服务跟进中应主要完成下列工作:
——在儿童收养后 6 个月内提供不少于 3 次跟进服务;
——应儿童和家庭申请随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每次服务后填写《收养跟进服务记录表》(参见附录 M)。
7.5.2 涉外收养安置跟进
社会工作者在涉外收养安置服务跟进中应主要完成下列工作:
——遇被收养儿童与外国收养家庭有融合问题、被收养儿童寻根回访、其他重大变故或 突发事件等情况,应有关机构的申请或转介提供帮助和支持;
——每次服务后填写《收养跟进服务记录表》(参见附录 M)。
7.5.3 寄养安置跟进
社会工作者在寄养安置服务跟进中应主要完成下列工作:
——每月提供不少于 2 次跟进服务;
——开展寄养家庭养育时效评估,重点关注和评估寄养家长的照料技能;
——定期组织开展寄养家庭培训;
——每次服务后填写《寄养跟进服务记录表》(参见附录 N)。
7.5.4 类家庭安置跟进
社会工作者在类家庭安置服务跟进中应主要完成下列工作:
——每周提供不少于 1 次跟进服务;
——定期组织开展类家庭培训;
——按期填写《儿童福利机构跟进服务周记录表》(参见附录 O)、《儿童福利机构跟进服务季度综合记录表》(参见附录 P)和《儿童福利机构跟进服务年度综合记录表》(参见附录Q)。
7.5.5 机构安置跟进
社会工作者在机构安置服务跟进中应主要完成下列工作:
——每周提供不少于 1 次跟进服务;
——定期组织开展照料者培训和团队建设;
——按期填写《儿童福利机构跟踪服务周记录表》(参见附录 O)、《儿童福利机构跟进服务季度综合记录表》(参见附录 P)和《儿童福利机构跟进服务年度综合记录表》(参见附录Q)。
7.6 离院结案
7.6.1 结案情形
社会工作者可在以下情形下结案:
——依法完成收养;
——回归原生家庭;
——转入其他福利机构;
——成年后社会安置;
——死亡。
7.6.2 结案准备
社会工作者应对儿童做好结案前辅导工作,包括提前告知结案时间,协助其适应新的生 活环境, 处理好因结案带来的与分离有关的感受和情绪等。
7.6.3 结案评估
7.6.3.1 对于进入收养家庭或回归原生家庭的儿童,经过社会工作者评估,儿童生活状况良 好,各方面条件满足其成长需求,能够融入适应新的环境,可结案。
7.6.3.2 对于转入其他福利机构、成年后社会安置的服务对象,经过社会工作者评估,服务 对象已有能力自己应对和解决问题,无后续服务需求,可结案。
7.6.3.3 经过社会工作者评估,服务对象无法独立生活或存在后续服务需求,社会工作者应 了解转介条件,妥善完成转介服务后,可结案。
7.6.3.4 社会工作者应在结案评估后填写《结案评估记录表》(参见附录 R)。
7.6.4 结案报告
社会工作者应依据儿童全部服务档案,以儿童成长大事件为线索,简要且综合描述儿童 生活的全过程,总结儿童需求评估、安置服务计划、曾接受过的各类服务、服务目标达成情
况、结案过程等,对儿童未来成长发展提出建议,形成儿童的结案评估过程描述和结案综述, 填写《结案记录表》(参见附录 S)。
7.6.5 服务档案
7.6.5.1 整理
社会工作者应以时间为线索,从儿童进入儿童福利机构为开端,按照时间顺序搜集和整 理儿童所有的社会工作服务记录。
7.6.5.2 归档
社会工作者应为每一名儿童制作统一格式的档案封页、档案目录和档案封底,形成完整的社会工作服务档案。参见《档案封页》(参见附录 T),《档案目录清单》(参见附录 U),
《档案封底》(参见附录 V)。
7.6.5.3 查阅
儿童福利机构应建立儿童档案查阅制度,对查阅主体、程序、内容及记录等做出明确规 定, 确保儿童隐私得到保护。
8 服务方法
8.1 儿童服务通用方法
社会工作者应根据儿童安置服务的需要, 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直接方法和社会工作行政、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研究等间接方法。
8.2 儿童服务特殊方法
8.2.1 个案管理
社会工作者为了促进儿童实现最佳安置的服务目标,针对安置服务过程中每一个儿童的 个别化和多样化需求,协调多方服务提供者,整合各种服务资源,提供统筹服务的方法。
8.2.2 心理创伤治疗
社会工作者针对因日常生活中目睹或者经历了忽视、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侵、家庭 暴力、学生欺凌或严重车祸、自然灾害、丧亲而产生急性或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躯体化障 碍、适应障碍等后果的儿童,以儿童或者家庭为单位,提供系统、全面干预,以改善儿童的 心理社会适应水平,发挥儿童最大潜能的方法。
8.2.3 社会资源管理
社会工作者为了能够及时、全面和精准地满足儿童安置服务的需要,对相关社会资源进行动 员、培育、维护并综合使用的方法。社会资源主要包括家庭资源、医疗资源、教育资源、 康复资源、就业资源和志愿者资源等。
8.2.4 友好环境营造
社会工作者从儿童健康成长需求出发,面向社区宣传儿童权利理念,倡导儿童优先原则, 建设方便儿童安全学习、娱乐和生活的社区,完善与儿童成长发展相关的政策,形成有利于儿童妥
善安置的友好环境的方法。
9 督导
9.1 督导对象
儿童福利机构内的社会工作者。
9.2 督导者
9.2.1 概述
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督导者应根据与儿童福利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熟练运用 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方法、技巧,根据督导对象的需求和机构工作安排,制定督导计划,帮 助解决专业问题和疑难个案,从而促进督导对象专业能力发展,提高社会工作服务质量,保 证机构正常运行。
9.2.2 资格要求
督导者应至少满足以下一项条件:
——取得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历,且从事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不少于 3 年;
——取得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且从事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不少于 2 年;
——取得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且从事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不少于 5 年;
——取得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且从事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不少于 1 年;
——在普通高等教育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任职讲师以上职位,且具有 2 年以上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经验。
9.3 督导内容
儿童福利机构的督导工作应包括且不限于以下内容:
——教授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方法和技巧,特别是与儿童相关的理论和知识;
——指导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在儿童福利机构的具体实践;
——教授儿童评估方法和实操技能;
——教授家庭评估及服务方法;
——参与儿童福利机构建立或修改组织架构、工作流程和制度;
——协助促进社会工作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合作;
——提供个案咨询与专业指导;
——参与团队建设;
——给予社会工作者激励和支持;
——评估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表现。
9.4 督导方式
9.4.1.1 督导者与督导对象主要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定期、定时围绕工作内容进行面 对面的讨论交流。
9.4.1.2 督导形式有小组督导、个别咨询、会议、工作坊、现场示范、书面指导和远程视频会 议等。
9.5 督导记录
9.5.1.1 督导者和督导对象应分别如实记录督导情况,理清需求、分析问题、确定服务策略和方法,以此提升督导对象的工作能力。
9.5.2 督导者记录主要形式包括:
——督导年度计划;
——《督导记录表》(参见附录 W);
——督导阶段性评估报告,可分为季度评估、年中评估和年度评估。
9.5.3 督导对象记录主要形式包括:
——督导需求记录;
——《社工督导记录表》(参见附录 X);
——督导阶段性自评报告,可分为季度评估、年中评估和年度评估。
附 录 A
(资料性)
儿童入院信息登记表
表 A.1 规定了儿童入院信息登记表的样式。
表 A.1 儿童入院信息登记表
督导人数:
|
日期/时间:
|
督导地点:
|
本次议题
|
|
议题来源
□社工申请
□督导观测
□管理需要
|
1.议题要点记录
|
|
(1) 内容要点记录
(2) 督导对象反思
|
2.工作要求及下一步工作任务
|
序号
|
工作要求/任务
|
执行人
|
完成时间/进度
|
监督人
|
|
|
|
|
|
|
|
|
|
|
|
|
|
|
|
督导对象签名:
|
注:*表示填写人需要依据实际情况酌情填写。
(与儿童入院相关的正式文件粘贴处, 如捡拾证明/DNA 检测结果等, 服刑人员子女的司法或者居委会报送证明等)
社工签字 日期
附 录 B
(资料性)
儿童入院预估记录表
表 B.1 规定了儿童入院预估记录表的样式。
表 B.1 儿童入院预估记录表
编号
|
□□□□□□□□□(编号可参照《儿童福利机构业务档案管理办法》相关要求编制)
|
姓名*
|
|
性别
|
□男 □女 □其他( )
|
年龄*
|
|
身高/长
|
|
体重
|
|
目测身体状况
|
|
来 院 情 况
|
入院方式
|
口公安送入 口救助站转介 □其他方式 ( )
|
护送入院主要人员信息
|
姓名
|
|
性别
|
|
年龄
|
|
职业
|
|
电话
|
|
单位
|
|
身份证
号码
|
|
接收记录
|
入院原因
|
□被遗弃 □流浪未找到家庭 □父母服刑/戒毒
□打拐解救 □其他( )
|
儿 童来 院 前经历简述
|
|
相关物品清单
|
01
|
|
04
|
|
02
|
|
05
|
|
03
|
|
06
|
|
送入人员签字
|
|
时间
|
|
处置记录
|
儿 童安置情况
|
|
抄送部门
|
□社工科 □教育科 □康复科 □医疗科 □抚育科
□其他科室,请注明
|
社工签字
|
|
日期
|
|
表 C.1 规定了儿童安置需求记录表的样式。
表 C.1 儿童安置需求记录表
编号
|
□□□□□□□□□
|
儿童姓名
|
|
社 工 预 估 记 录
|
时 间
|
年 月 日
|
地 点
|
□留观室
|
□上午 时间:
|
□评估室
|
□下午 时间:
|
□生活区( )
|
□晚上 时间:
|
□其他
|
评估方式
|
□观察 □面谈 □游戏 □测试(量表: )
|
评估过程记录
|
|
评估分析和结论记录
|
|
社工签字
|
|
日期
|
|
附 录 D
(资料性) 安置服务计划书
表 D.1 规定了安置服务计划书的样式。
表 D.1 安置服务计划书
档案编号
|
□□□□□□□□□
|
儿童姓名
|
|
安置需求评估
|
养育评估陈述
|
|
教育评估陈述
|
|
治疗评估陈述
|
|
康复评估陈述
|
|
综合评估陈述
|
|
安置决议
|
类型
|
□国内收养 □涉外收养 □家庭寄养 □类家庭 □机构养育
|
说明
|
|
抄送部门
|
□社工科 □教育科 □康复科 □医疗科 □抚育科 □其他
|
相关部门签字
|
姓 名 时 间
|
社工签字
|
|
日期
|
|
附 录 E
(资料性) 收养申请表
表 E.1 规定了收养申请表的样式。
表 E.1 收养申请表
编号
|
□□□□□□□□□
|
儿童姓名
|
|
安置服务计划
|
总目标
|
|
阶段目标
|
1.
2.
3.
4.
……可增项
|
服务步骤
|
步骤一: 服务内容: 介入策略: 步骤二: 服务内容: 介入策略: 步骤三: 服务内容: 介入策略:
……可增项
|
资源网络
|
|
挑战及应对策略
|
|
时间框架
|
|
社工签字
|
|
日期
|
|
申请人基本情况
|
姓名
|
|
性别
|
|
年龄
|
|
婚姻状况
|
|
职业状况
|
|
受教育程度
|
|
年收入(元)
|
|
住房面积
|
|
同住人口数
|
|
健康状况
|
|
身份证号
|
|
联系电话
|
|
家庭住址
|
|
申请人家庭情况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与申请人关系
|
健康状况
|
职业状况
|
是否同住
|
|
|
|
|
|
|
口是 口否
|
|
|
|
|
|
|
口是 口否
|
|
|
|
|
|
|
口是 口否
|
|
|
|
|
|
|
口是 口否
|
|
|
|
|
|
|
口是 口否
|
|
|
|
|
|
|
口是 口否
|
申请人儿童家庭收养意愿
|
01
|
您收养儿童的原因是 ?
|
口 不能生育 口 公益热情口 孩子都成年离家了
口 其他
|
02
|
您希望收养 的孩子?
|
口健康的 口轻度残疾/智障的口看缘分 □其它
|
03
|
您的配偶支持您收养孩子吗?
|
口 支持 口 比较支持 □反对口 无所谓 口 没问过他/她
|
04
|
您的子女或亲属支持您收养孩子吗?
|
口 支持 口 比较支持 口 无所谓口 反对 口 没问过他/她(们)
|
05
|
您愿意接受我们的收养家庭评估吗?
|
口 愿意 口 无所谓 口 不愿意
|
申请人签名
|
|
日期
|
|
附 录 F
(资料性)
收养评估家访记录表
表 F.1 规定了收养评估家访记录表的样式。
表F.1 收养评估家访记录表
申请人姓名
|
|
年龄
|
|
配偶姓名
|
|
年龄
|
|
联系手机
|
|
家庭座机
|
|
家 访 记 录
|
(家庭环境、夫妻互动以及收养资格确认)
可增页
|
家庭关系图
|
综合分析
|
|
|
评估结论
|
口继续 口终止( )
|
社工签名
|
|
日期
|
|
附 录 G
(资料性)
收养评估面谈记录表
表 G.1 规定了收养评估面谈记录表的样式。
表G.1 收养评估面谈记录表
申请人姓名
|
|
年龄
|
|
配偶姓名
|
|
年龄
|
|
联系手机
|
|
家庭座机
|
|
面 谈 记 录
|
(收养动机和意愿)
(申请人个人成长史和家庭关系)
(婚姻家庭关系)
(健康状况)
(经济及住房条件)
(有无违法犯罪记录及道德品行)
(共同生活家庭成员情况和意见)
(育儿理念、收养准备、抚育计划)
(支持资源与网络)
(挑战与应对措施)
(收养后愿景)
…… 可增页
|
社 工综合分析
|
|
评估结论
|
|
社工签名
|
|
日期
|
|
附 录 H
(资料性) 收养融合记录表
表 H.1 规定了收养融合记录表的样式。
表H.1 收养融合记录表
儿童姓名
|
|
档案编号
|
□□□□□□□□□
|
收养母亲姓名
|
|
身份证号
|
|
收养父亲姓名
|
|
身份证号
|
|
时间
|
至
|
地点
|
|
第 次
|
互 动状况描述
|
(儿童与家长的语言、肢体交流情况)
(儿童情绪变化)
|
社工分析
|
|
结论
|
□继续融合 □推荐办理收养手续
|
社工签名
|
|
日期
|
|
附 录 I
(资料性) 寄养家庭申请表
表 I.1 规定了寄养家庭申请表的样式。
表I.1 寄养家庭申请表
申请人基本情况
|
姓名
|
|
性别
|
|
年龄
|
|
婚姻状况
|
|
职业状况
|
|
受教育程度
|
|
年收入(元)
|
|
住房面积
|
|
同住人口数
|
|
健康状况
|
|
身份证号
|
|
联系电话
|
|
家庭住址
|
|
申请人家庭情况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与申请人关
系
|
健康状况
|
职业状况
|
是否同住
|
|
|
|
|
|
|
口是 口否
|
|
|
|
|
|
|
口是 口否
|
|
|
|
|
|
|
口是 口否
|
|
|
|
|
|
|
口是 口否
|
|
|
|
|
|
|
口是 口否
|
寄养意愿和经验
|
01
|
您从哪里了解到的家庭寄养信息?
|
口 从网络上 口 从朋友那里口 从福利院的宣传海报/活动上口 其他
|
02
|
您认为您了解儿童福利院吗?
|
口 了解 口 不太了解 口 不了解
|
03
|
您的配偶支持您做家庭寄养工作吗?
|
口 支持 口 比较支持 口 无所谓口 反对 口 没问过他/她
|
04
|
您的子女支持您做家庭寄养工作吗?
|
口 支持 口 比较支持 口 无所谓
口 反对 口 没问过他/她(们)
|
05
|
您愿意接受我们的寄养家庭评估吗?
|
口 愿意 口 无所谓 口 不愿意
|
申请人签名
|
|
日期
|
|
注:“健康状况”的选择答案为: A.良好 B.一般 C.有疾患
附 录 J
(资料性)
寄养家庭评估记录表
表 J.1 规定了寄养家庭评估记录表的样式。
表J.1 寄养家庭评估记录表
家长姓名
|
|
年龄
|
|
配偶姓名
|
|
年龄
|
|
家庭住址
|
|
评估时间
|
|
年
|
月 日 时
|
分至
|
时
|
分
|
|
|
评估方法
|
□观察
|
□面谈
|
□问卷 □测试(量表:
|
|
|
)
|
|
|
|
评估发现
|
(描述后绘制家庭结构图)
|
评估分析和结论
|
|
评估结论
|
口录取
|
口后备
|
口婉拒(
|
|
|
|
)
|
|
社工签名
|
|
日期
|
|
附 录 K
(资料性)
寄养家庭培训记录表
表 K.1 规定了寄养家庭培训记录表的样式。
表K.1 寄养家庭培训记录表
家长姓名
|
|
联系电话
|
|
参与培训情况
|
参培日期
|
时长
|
培训主题
|
|
|
|
|
|
|
|
|
|
|
|
|
|
|
|
特殊情况备注
|
|
家长参训体会
|
|
家长培训需求
|
|
家长签名
|
|
日期
|
|
社工评价
|
(从一般寄养家长来看)
|
(从个别化,即个性与照顾对象的匹配来看)
|
评估结论
|
|
社工签名
|
|
日期
|
|
附 录 L
(资料性)
儿童福利机构安置记录表
表 L.1 规定了儿童福利机构安置记录表的样式。
表L.1 儿童福利机构安置记录表
儿童姓名
|
|
档案编号
|
□□□□□□□□□□
|
安置区域
|
|
安置时间
|
年
|
月
|
日
|
|
|
安置过程描述
|
|
后续服务需求及安排
|
|
社工签名
|
|
日期
|
|
附 录 M
(资料性)
收养跟进服务记录表
表 M.1 规定了收养跟进服务记录表的样式。
表M.1 收养跟进服务记录表
儿童姓名
|
|
档案编号
|
□□□□□□□□□
|
本次服务类型
|
常规家访 结案家访 接报家访 服务链接、转介
|
时间
|
年 月 日 第 次
|
现状描述
|
(看到了什么,交谈了什么,获得了怎样的信息)
|
问题及服务
|
(对上述信息的分析、评判及回应)
|
未来工作安排
|
|
社工签名
|
|
日期
|
|
附 录 N
(资料性)
寄养跟进服务记录表
表 N.1 规定了寄养跟进服务记录表的样式。
表N.1 寄养跟进服务记录表
儿童姓名
|
|
档案编号
|
□□□□□□□□□
|
本次服务类型
|
o常规家访 o结案家访 o接报家访 o服务链接、转介
|
现状描述
|
(看到了什么,交谈了什么,获得了怎样的信息)
|
问题及服务
|
(对上述信息的分析、评判及回应)
|
未来工作安排
|
|
社工签名
|
|
日期
|
|
附 录 O
(资料性)
儿童福利机构跟进服务周记录表
表 O.1 规定了儿童福利机构跟进服务周记录表的样式。
表O.1 儿童福利机构跟进服务周记录表
儿童姓名
|
|
档案编号
|
□□□□□□□□□
|
安置区域
|
|
服务日期
|
|
儿童
|
生活规律
|
|
身心发育状况
|
|
日常行为与情绪
|
|
康复治疗情况
|
|
其他情况
|
|
照料者
|
工作情况
|
|
困难与问题
|
|
综合陈述与跟进服务
|
|
社工签名
|
|
日期
|
|
附 录 P
(资料性)
儿童福利机构跟进服务季度综合记录表
表 P.1 规定了儿童福利机构跟进服务季度综合记录表的样式。
表P.1 儿童福利机构跟进服务季度综合记录表
儿童姓名
|
|
档案编号
|
□□□□□□□□□
|
安置区域
|
|
季度时间
|
从 至
|
记录依据
|
本记录的依据是上述时间段内( )份周服务记录。
|
季度综合描述
|
|
分析及
后续工作安排
|
|
附 录 Q
(资料性)
儿童福利机构跟进服务年度综合记录表
表 Q.1 规定了儿童福利机构跟进服务年度综合记录表的样式。
表Q.1 儿童福利机构跟进服务年度综合记录表
儿童姓名
|
|
档案编号
|
□□□□□□□□□
|
安置区域
|
|
年度时间
|
从 至
|
记录依据
|
本记录的依据是上述时间段内( )份服务季度综合记录表。
|
年度综合描述
|
|
分 析 及后续工作安排
|
|
社工签名
|
|
日期
|
|
附 录 R
(资料性) 结案评估记录表
表 R.1 规定了结案评估记录表的样式。
表R.1 结案评估记录表
儿童姓名
|
|
编号
|
□□□□□□□□□
|
结案类型
|
国内收养□ 涉外收养□ 回归原生家庭□ 转入其他福利机构□ 成年后社会
安置或转介□ 死亡□
|
服务时间
|
从 到
|
评估内容
|
|
社工分析
|
|
结论
|
□可以结案 □结案前还需完成
|
社工签名
|
|
日期
|
|
附 录 S
(资料性) 结案记录表
表 S.1 规定了结案记录表的样式。
表S.1 结案记录表
儿童姓名
|
|
编号
|
□□□□□□□□□
|
结案类型
|
国内收养□ 涉外收养□ 回归原生家庭□ 转入其他福利机构□ 成年后社会
安置或转介□ 死亡□
|
服务时间
|
从 到
|
结案缘由
|
|
结案评估过程描述
|
|
结案综述
|
|
社工签名
|
|
日期
|
|
附 录 T
(资料性) 档案封页
图 T.1 规定了档案封页的样式。
图T.1 档案封页
附 录 U
(资料性) 档案目录清单
表 U.1 规定了档案目录清单的样式。
表U.1 档案目录清单
附 录 V
(资料性) 档案封底
图 V.1 规定了档案封底的样式。
图V.1 档案封底
附 录 W
(资料性) 督导记录表
表 W.1 规定了督导记录表的样式。
表W.1 督导记录表
机构
名称
|
|
时间
|
|
督导
日期
|
|
序次
|
第□□次
|
督导基本信息
|
定期督导□
|
临时督导□
|
|
补充信息
|
|
团体□
|
个案□
|
综合□
|
面对面□
|
视频□
|
电话□
|
督导
对象
|
|
督导过程记录
|
|
督导分析
|
|
督导建议
|
|
督导
签字
|
|
时间
|
|
附 录 X
(资料性) 社工督导记录表
表 X.1 规定了社工督导记录表的样式。
表X.1 社工督导记录表
督导
姓名
|
|
性别
|
|
督导
资质
|
□有□无
|
就职
机构
|
|
专业
职称
|
|
督导记录 | |